首页 > 女生言情 > 青史照山河 > 第8章 冬雪授字,简合初心

第8章 冬雪授字,简合初心(1/2)

目录

冬雪落下来的时候,晋地的麦田已经盖了一层白。

赵无恤坐在农队的草屋里,借着油灯的光,把两卷竹简摊在案上——一卷是叔父留下的《周礼》残片,刻着模糊的“礼”字;另一卷是他新写的竹简,记满了“邻里之礼”“同舟之礼”“守信之礼”。油灯的光晃悠悠的,把两个“礼”字映在墙上,像两颗心,隔着时空贴在一起。

“无恤大哥,你又在看竹简呀?”

赵狗儿掀开门帘走进来,身上沾着雪,手里捧着一个陶碗,碗里是刚煮好的粟米羹,还冒着热气。他的粗布衣外裹了件旧棉袄,是老农人送的,虽然有些破旧,却能挡住寒风——这是农队的“互助之礼”,没人教,却人人都在做。

赵无恤接过陶碗,暖意从指尖传到心里。“在想,怎么把这两卷竹简合在一起。”他指着案上的竹简,“这卷是老祖宗的‘礼’,这卷是我们现在的‘礼’,该让它们凑成完整的样子。”

赵狗儿凑到案前,指着《周礼》残片上的“礼”字:“这个字,我认识!我也会刻!”他从怀里掏出那块刻着歪扭“礼”字的竹片,放在残片旁边,两个“礼”字一旧一新,一正一歪,却都透着认真。

赵无恤笑了,摸了摸他的头:“今天教你写‘仁’字好不好?”他拿起竹笔,在新竹简的空白处,一笔一划地写——左边是“人”,右边是“二”,简单的两笔,却像两个人站在一起,互相扶持。

“‘仁’就是两个人,互相帮衬,是不是?”赵狗儿睁着大眼睛,看着竹笔在竹简上移动,“就像我帮老农人挑水,老农人教我种麦?”

“对。”赵无恤把竹笔递给赵狗儿,“你试试,把‘仁’字写在竹片上,以后教给农队的小孩。”

赵狗儿握着竹笔,手有些抖,却写得格外认真。笔尖在竹片上划过,留下浅浅的痕迹,像在雪地里踩下的脚印。“我写得不好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没关系。”赵无恤指着竹片上的字,“字好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装着‘仁’,做着‘仁’的事。就像这粟米羹,你煮给我,我心里暖;以后你教小孩写‘仁’,他们心里也会暖。”

草屋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是老农人来了。他手里拿着一把柴,走进来就往灶里添:“雪下得大,得多烧点柴,别冻着小孩。”他看见案上的竹简,又看了看赵狗儿手里的竹笔,笑着说,“狗儿也学写字啦?以后我们农队,也有识字的人了。”

“是啊。”赵无恤把新竹简递给老农人,“我想把这些‘礼’,教给农队的每个人,大人小孩都学。以后不管走到哪里,大家都记得,什么是‘礼’,什么是‘仁’。”

老农人接过竹简,手指在“富民之礼”四个字上轻轻摩挲。他没读过书,却懂这字里的意思——是让农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安稳日子过。“好啊。”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活了一辈子,没见过有人把我们农人的事,写在竹简上。这字,比黄金还贵重。”

正说着,赵午掀开门帘走进来,身上的铠甲沾了雪,却带着喜气:“无恤,族长找你,说有要事商量。”他看见案上的竹简,又看了看正在写字的赵狗儿,眼神里多了几分柔和,“你们这‘礼’,做得比我们在战场上打胜仗还管用——范家那边,已经派人来谈和了,说以后不再抢我们的粮,还要跟我们学种麦。”

赵无恤心里一暖。他想起春旱时范家将领的凶气,想起秋收时对方的惊讶,想起现在的“谈和”——原来“礼”真的能比戈矛更有力量,能让敌人变成伙伴,能让乱世多一点安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