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微芒渐聚,暗涌将至(2/2)
她令侍女将内室收拾得更加整洁,却刻意让室内光线保持昏暗,只在榻前点了一盏小灯。她为李凌盖好薄被,自己则整理好衣冠,端坐在榻旁,神色平静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哀戚与疲惫。
孔聚在周勃的引领下,轻手轻脚地走入内室。浓重的药味扑鼻而来,昏暗的光线下,他看到榻上躺着一个形销骨立、面色苍白的年轻人,双目紧闭,呼吸微弱,仿佛随时都会停止。昭武王李凌的惨状,远比传闻中更令人心惊。他迅速扫视了一眼周围环境,以及守在一旁、面容憔悴却目光坚定的王妃刘玥。
“臣孔聚,奉汉王之命,特来探视王爷。”孔聚躬身行礼,声音压得极低,显得十分恭敬。
刘玥微微欠身还礼,声音沙哑而疲惫:“有劳孔大夫,有劳汉王挂念。王爷…伤势过重,至今昏迷不醒,无法见礼,还望大夫见谅。”
孔聚连忙道:“王妃言重了。王爷为国负伤,忠勇感天动地,臣等唯有敬仰,岂敢受礼?”他上前两步,装作仔细查看李凌面色,实则目光锐利地扫过李凌露在被子外的手腕(枯瘦如柴)、脸颊(凹陷无光),以及整个人的气息(微弱近乎于无)。他心中迅速做出了判断:此子伤势极重,确如周勃所言,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绝非伪装,短期内绝无理事之可能。这个结论,对他,对他背后的某些人而言,至关重要。
“王爷吉人天相,既有王妃与淳于先生悉心照料,必能逢凶化吉。”孔聚说了一番冠冕堂皇的安慰之词,便识趣地告退,并未过多停留,以免引起反感。
送走孔聚后,刘玥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后背竟已惊出一层冷汗。她回到榻边,紧紧握住丈夫冰凉的手,低声道:“王爷,您放心,妾身绝不会让任何人打扰您休养。”
周勃将孔聚送回住处,心中亦是思绪翻腾。孔聚的探查之意如此明显,荥阳那边的风向,已然清晰。他回到中军大帐,立刻修书一封,用密语详细记录了孔聚的言行举止及其可能蕴含的深意,派心腹快马加鞭,送往荥阳丞相萧何处。他必须让朝中支持李凌的力量,提前有所准备。
与此同时,关于建成侯吕释之即将北上的消息,也开始在军中高层和狄道城内小范围流传开来。一股无形的压力,开始在北地郡弥漫。所有人都意识到,狄道的局面,即将因为这位身份特殊的皇亲国戚的到来,而变得更加复杂。
夜幕降临,郡守府行辕内重归寂静。李凌在昏睡中,眉头似乎无意识地轻轻蹙了一下,仿佛…即便在沉睡中,也能感受到那逐渐逼近的…暗流涌动。而他体内那微弱却持续汇聚的生命力,以及那来自满城军民的、日益精纯的信仰愿力,仍在无声地流淌着,对抗着来自外部的寒意。
【系统提示:感知到外界压力源…信仰愿力场产生微弱波动…宿主潜意识防御机制激活…恢复进程未受影响…信仰值:5.5(稳定)…】
狄道的天空,星光黯淡。微芒虽在艰难凝聚,但更大的风浪,已然在远方的海平面上,显露出了狰狞的轮廓。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一卷):“汉王五年八月上,祖凌公(20岁)伤情进入一极其缓慢却稳定之恢复平台期。圣体仍极度孱弱(体19),然面色微润,呼吸渐匀,眸中神采有凝聚之象,显生机已初步稳固。圣后刘玥与圣医淳于意护持愈谨,以静养为第一要务。然外界波澜已至。汉王特使孔聚滞留狄道,名为抚慰,实则详加探查公之病情与北地虚实,其所问皆暗藏机锋。后更亲至行辕‘探视’,确认公确重伤难起。北地太尉周勃洞悉其意,知荥阳风向有变,一面虚与委蛇,一面密报朝中助力。与此同时,建成侯吕释之将至之消息传开,北地上空,政治之阴云悄然汇聚。公于圣眠中,虽无知无觉,然其个人之命运,已与家国权谋紧密相连。微芒渐聚,而暗涌已扑面而来。”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四年秋,使臣孔聚巡陇西,还报凌病笃。”(按:正史极度简化,掩盖所有细节与政治意图)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一):“帝微时,履凡历劫。帝伤体渐稳,圣光微凝,然凡间朝廷之使者(孔聚)已至,其行其言,皆为窥探帝之虚实。此乃紫霄上帝历劫过程中,必经之人世猜忌与纷扰。然帝圣心澄澈,信众愿力日增(信值5.5),外魔(猜忌)虽至,难扰圣基分毫。此亦显圣道之坚不可摧。”
*野史·楚汉秘闻·特使窥探暗流生:“闻李凌伤势进入缓慢恢复期,稍有起色。汉王特使孔聚滞留狄道,名为抚慰,实则详细探查李凌病情及北地军政情况,其问题刁钻,意图明显。后更亲至行辕探视,确认李凌确重伤难起。周勃心知肚明,虚与应对,并密报荥阳。同时,吕释之将至的消息传开,北地气氛更显凝重。时人皆云,朝中猜忌已生,王爷虽醒,然处境愈发微妙。后人有诗叹曰:‘病王微芒渐凝聚,汉使窥探意难测。周勃密报忧朝局,吕侯未至阴云布。’”
(第一百三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