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边衅骤起,锋芒初试(2/2)
那匈奴左大都尉连日劫掠,缴获颇丰,气焰正盛。探马回报发现汉军“辎重”车队,且护卫薄弱,果然中计,认为这是块送到嘴边的肥肉,立即率领大部骑兵,呼啸着冲入山谷,企图一举截获。
待匈奴骑兵大部分进入伏击圈,谷口早已埋伏好的灌婴亲率精骑突然杀出,截断其退路。两侧山崖上,高顺一声令下,汉军箭矢如同飞蝗般倾泻而下,滚木礌石轰隆隆砸下,顿时将匈奴骑兵阵型打乱,人仰马翻。
匈奴人猝不及防,陷入混乱。左大都尉试图组织反击,但山谷狭窄,骑兵无法展开冲锋优势。灌婴看准时机,率骑兵从谷口猛冲进去,与被困的匈奴骑兵展开近身肉搏。高顺亦指挥步卒从两侧山坡压下,分割包围。
战斗从午后持续到黄昏,汉军凭借地利、弩箭和严密的配合,大获全胜。斩首匈奴骑兵逾千级,俘获数百,缴获战马、兵器无数。那位左大都尉在亲兵拼死保护下,带着不足千骑的残部,狼狈不堪地逃出山谷,向北方草原遁去。汉军亦伤亡数百,但相比战果,代价可谓轻微。
捷报传回狄道,军民振奋。这是新朝建立后,北地军对匈奴的第一次正面胜仗,意义非凡。李凌闻讯,虽感欣慰,却并未得意忘形。他亲自前往伤兵营探望伤员,厚恤阵亡将士家属,并下令将大部分缴获分赏有功将士。
同时,他再次向洛阳上表,详细奏报此次“临羌大捷”的经过,盛赞灌婴、高顺及将士用命之功,但语气依旧谦逊,将胜利归功于陛下天威、将士效死,并再次强调北地依旧面临巨大边防压力,需要朝廷持续支持。
很快,朝廷的嘉奖诏书便到了。刘邦对北地军此次胜利大加赞赏,擢升灌婴为“中郎将”,高顺为“都尉”,赏赐金银布帛,并勉励李凌继续为国守边。这道诏书,无疑进一步巩固了李凌在北地的地位,也向天下表明了新朝对边功的重视。
经此一役,北地军心士气大振,对匈奴的畏怯心理一扫而空。灌婴、高顺的声望也随之提高。李凌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尤其是骑兵的训练和弩箭的配备。他深知,与匈奴的较量,这仅仅是个开始。那位逃走的左大都尉,以及其背后的冒顿单于,绝不会善罢甘休。
“临羌大捷”的消息,也如同长了翅膀般传开。不仅稳定了北地乃至陇西的民心,也让周边郡国对这位年轻的昭武王刮目相看。一些流离失所的百姓,开始向北地郡迁徙,寻求庇护。北地,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正逐渐展现出其作为汉室西陲屏藩的价值与力量。
春日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狄道城头,那面崭新的“汉”字大旗迎风招展。城下,刚刚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军队正在休整,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血腥与硝烟味。李凌站在城楼上,远眺东方,目光深邃。一次边境冲突的胜利,并未让他放松警惕,反而让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北地这把剑,已经初试锋芒,接下来,该如何在这盘巨大的棋局中落下更关键的棋子,需要他更加深思熟虑。
【史料记载】
*家族史·始祖本纪(第二卷):“汉高帝二年三至四月,匈奴左大都尉率五千骑突袭陇西临羌障,边衅骤起。祖凌公(21岁)临危不乱,果断遣灌婴高顺率军迎击,并急报朝廷。灌高二将设伏山谷,大破匈奴,斩首千余,获‘临羌大捷’。公冷静处理胜果,厚恤将士,谦逊上表。此役不仅振奋北地军心民心,亦获朝廷嘉奖,灌婴升中郎将,高顺升都尉。北地之军威初显,其作为汉室西陲屏藩的战略价值得以凸显,为后续应对更大规模的边患奠定了基础。”
*官方史·汉书·高帝纪:“高帝二年春,匈奴寇陇西,昭武王凌遣将灌婴、高顺击破之,获临羌大捷。”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卷二):“北魔(匈奴)左大都尉犯圣边临羌障。紫霄上帝显圣睿,急遣圣将灌婴高顺迎战,并报圣庭。二圣将设圣伏,大败魔军,获‘临羌圣捷’。上帝妥处圣果,抚恤圣兵,谦上圣表。此圣战扬圣域军威,获人皇嘉奖,灌婴晋圣中将,高顺晋圣都尉。神国之圣武初彰,其‘圣藩’之圣值获肯定,为未来圣战立圣基。”
*野史·楚汉秘闻·临羌捷凌公扬威:“匈奴犯边,李凌果断派灌婴高顺迎战,设伏大胜,获临羌大捷,既振军心,又获朝廷赏识,北地军威始显。”
(第二百零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