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胡尘内乱,边关暂宁(2/2)
【系统提示:宿主敏锐把握外部战略机遇,将敌方内乱转化为己方发展窗口期,战略规划与危机意识突出…宿主状态:冷静分析局势,趋利避害,强化自身,展现卓越的战略洞察力与务实作风…】
“至于朔方都督府…”李凌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虫达都督若知匈奴内乱,其反应,无非两种。一者,认为边患减轻,可抽调兵力,或加强对各郡控制,或另谋他用。二者,或会催促我北地,趁匈奴之危,主动出击,以图建功。”他顿了顿,继续道,“无论其何种反应,我北地只需秉持一条:谨守藩篱,不越雷池半步。对都督府之命,合乎情理、于我有利者,如协防、整训等,可酌情配合;若有不情之请,如令我军深入漠北冒险,或过度干预内政,则当以‘兵疲将乏,需积蓄力量’、‘郡内百废待兴,不宜浪战’等理由,婉拒周旋。总之,一切行动,以壮大北地自身为根本,不主动惹事,亦不怕事。”
众人皆心领神会,王爷此策,实乃老成谋国之道,在复杂局势中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北地的利益。
计议已定,北地郡这台战争机器,在外部压力暂时减轻的情况下,反而以更高的效率运转起来。高顺、灌婴严格执行李凌的命令,边境巡逻的力度有增无减,汉军游骑的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边境线上,几次小规模的遭遇战,均以汉军胜利告终,有效地遏制了零星的骚扰。郡内,周勃和公孙阙则抓紧时间,落实各项内政措施。赏功之事有条不紊地进行,获得田宅赏赐的将士们欢天喜地,军心士气愈发高涨;水利工程趁着枯水期加紧施工;军工作坊日夜赶制箭矢、修补甲胄;新募的兵卒在老兵带领下刻苦操练。整个北地,呈现出一派外紧内忙、生机勃勃的景象。
果然,不出李凌所料。十一月中,朔方都督虫达的公文抵达狄道。文中,虫达先是对北地秋收丰稔、赏功安民之举表示嘉许,随后便提及“近闻胡虏内讧,边陲少事”,建议靖王可“趁此良机,简练士卒,修缮武备,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望北地郡能将边情细微变化,及时呈报都督府,以便统筹全局”。字里行间,虽无明确逼迫出兵之词,但试探与加强控制的意图明显。
李凌阅后,淡然一笑,对周勃道:“勃兄,回复虫达都督,言辞务必恭谨。就说本王谨遵都督钧旨,正全力整军备武,然去岁战创未复,兵卒疲敝,郡内空虚,实无力远征。至于边情,我北地斥候必尽心竭力,一有要讯,即刻飞报都督府。”回文发出,既全了上下礼数,又牢牢守住了北地的底线。
十一月底,第一场雪悄然降临北地,将山川原野染成一片银白。狄道城在雪中更显肃穆。靖王府内,炉火温暖。李凌与刘玥对坐,看着乳母带着李玄业和李玄承在厚厚的地毯上玩耍,室内洋溢着温馨。窗外寒风呼啸,却更衬出屋内的安宁。
“王爷,近来边关似乎平静了许多。”刘玥轻声道。
李凌点点头:“胡人内乱,暂无力南顾。然,此乃暴风雨前的宁静亦未可知。唯有我北地自身强盛,方能无惧任何风浪。”他望向窗外纷飞的雪花,目光深邃。胡尘内乱,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他深知,这平静之下,是更需谨慎把握的战略机遇,以及从未远离的政治博弈。北地的路,还很长。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二年冬,匈奴左贤王部内乱,北边少事。靖王凌因以缮甲训卒,边备益修。”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二年冬,匈奴左贤王内乱。凌公闻报,令边备不懈,反加强巡弋,内则加速屯田练军,赏功固本。对朔方督府,谨守藩篱,婉拒冒进之议。”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二年冬,北魔内乱。上帝令固边备,促内政,对朔方督府,持重不轻出。”
*狄道秘录·凌公乘胡乱固本:“匈奴内讧,李凌不怠反严边防,内修甲兵,厚赏将士,根基日深。”
(第二百六十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