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未央宫阙,天威咫尺(2/2)
常规的朝贺仪式后,大朝进入“咨问政事”环节。皇帝首先垂询三公九卿一些关于农桑、刑狱、财政等国内要务。接着,便将目光投向了藩王班列。
“靖王李凌。”皇帝开口点名。
李凌立即出班,行至御阶下,躬身行礼:“臣在。”
“卿镇守北地多年,屡挫胡锋,保境安民,辛苦了。”文帝开场先予肯定,语气温和。
“此乃臣之本分,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百姓支持,不敢言功。”李凌恭敬回答。
“嗯,”文帝颔首,“然,朕闻北地近年,战事频仍,府库所费不赀。朝中亦有议论,以为边衅不可轻开,当以息兵养民为要。卿久在边陲,深知胡情,于此可有以教朕?”
来了!果然问及此事!殿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凌身上。李玄业在班列中,心提到了嗓子眼,屏息凝神。
李凌神色不变,从容奏对:“陛下垂询,臣敢不竭诚以对。北地地处要冲,直面强胡。匈奴贪婪成性,掠我边民,毁我稼穑,非我愿战,实胡虏逼我不得不战!去岁至今,匈奴右贤王部两度大举入寇,若任其铁蹄南下,非但北地涂炭,三辅亦将震动!臣每战,皆为自卫,为保陛下子民,卫社稷疆土。所有军资耗用,皆用于购置军械、犒赏将士、抚恤伤亡,账目清晰,可随时呈报陛下御览。臣亦深知陛下‘与民休息’之圣意,心向往之。臣之夙愿,便是北地烽燧不举,百姓安居乐业。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唯有练就强兵,铸就坚城,方能令胡虏知难而退,换取边境真正之安宁。此所谓‘以战止战’,‘以武备求和平’也。臣愚见,唯有边塞稳固,内地方能安心生产,陛下清净无为之道,方可行之久远。”
他这番话,不卑不亢,既说明了战争的被迫性与必要性,又将军事行动与保卫中央、贯彻皇帝意志联系起来,最后巧妙地将其纳入皇帝“清净无为”的大政方针之下,认为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必要手段。
文帝听罢,沉吟片刻,缓缓道:“卿言亦有理。边事艰难,朕亦知之。然,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卿当慎之,力求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安宁。至于钱粮耗用,只要确为保境安民,朕不吝赏赐。然,亦需体恤民力,量入为出。”
“陛下圣明!臣谨记圣训,定当权衡利弊,慎用兵力,爱惜民脂民膏!”李凌躬身应道。
文帝又询问了北地民生、屯田、马政等具体情况,李凌皆依据公孙阙精心准备的资料,对答如流,数据详实,言辞恳切。整个奏对过程,李凌始终把握着“忠谨、务实、恭顺”的基调,既展现了北地的成绩与重要性,又丝毫不露骄矜之色,将一切功劳归于皇帝圣明、朝廷支持。
奏对完毕,文帝温言嘉勉了几句,赐坐。李凌谢恩归班。李玄业在一旁看着,心中对父亲的敬佩无以复加,也深刻体会到了庙堂之上言语交锋的微妙与险峻。
朝会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方散。退出未央宫,李凌父子回到诸侯邸,均有恍如隔世之感。首次朝见,有惊无险,算是过了第一关。然而,他们都明白,这只是开始。长安的水,远比想象中更深。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三年……五月……大朝诸侯王、列侯、二千石于未央宫前殿。”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三年五月,凌公携世子玄业入朝,觐见于未央宫。帝垂询边事,凌公奏对得体,既陈边苦,亦表恭顺,帝嘉之。世子观朝仪,识天威。”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天阙森严,上帝恪守臣礼;廷对机锋,圣域暂敛锋芒;圣嗣观礼,知庙堂之高。”
*北地秘录·凌公朝觐:“李凌入长安,应对得体,消弭猜疑;世子随驾,见识益广;北地暂安于朝。”
(第三百八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