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94章 岁寒砺刃,静待风涛

第394章 岁寒砺刃,静待风涛(2/2)

目录

李凌立即召来周勃、公孙阙及李玄业共同阅看。军报内容令人警觉:赵破奴派出的精锐“猎狐”小队,在阴山以北约三百里处,发现了一支规模较大的匈奴部落正在艰难迁徙,人数约数千,牲畜稀少,队伍中老弱妇孺居多,情形凄惨。经冒险抓回的一名舌头审讯得知,此部落原属呼衍斜麾下一中型部落,因去岁白灾加上今冬酷寒,牲畜死亡殆尽,又遭赵破奴部队持续袭扰,无法在原地过冬,被迫向南迁徙,企图寻找一条生路。其首领正在与其他几个同样陷入困境的小部落联络,似有联合南下,冒死冲击汉边塞,抢夺粮草以求生存的意图。赵破奴判断,此事非同小可,若数支部落联合,可聚拢近万饥寒交迫的胡人,其破坏力不容小觑。他已下令各塞高度戒备,并请示是否可主动出击,趁其尚未联合成型,予以歼灭或驱散。

“果然来了!”李凌目光锐利,“胡虏困极必反!此非寻常劫掠,乃是求生之搏,其势必然凶猛!”

“父王,”李玄业凝神分析,“此事棘手。若放任不管,其合力来攻,边塞压力巨大,百姓恐遭荼毒。若主动出击,天寒地冻,我军深入漠南,风险亦高。且……此举恐有‘杀降’、‘击饥’之嫌,虽为自卫,然若传至朝廷,或有不谙边情者非议。”

周勃抚须道:“世子所虑极是。然,边塞安危,重于泰山。岂能因虚名而置实祸?”

公孙阙道:“王爷,或可双管齐下。一面令赵将军加强戒备,准备迎头痛击;一面……或可尝试‘慑之以威,诱之以利’。”

李凌沉吟良久,决断道:“业儿与子通之言,皆有道理。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北地安危,系于边塞。岂能因妇人之仁,而纵虎归山?传令赵破奴:一、即刻增兵高阙、窳浑等前沿要塞,加固工事,储备大量雷石滚木,准备血战。二、精选五千精锐骑步兵,由其亲自率领,主动出塞寻战!目标并非屠戮,而是击溃其联合之势,俘获其青壮,驱散其部众。作战要点:以雷霆之势,直捣其疑似集结地,打散其指挥,俘获为首者及壮丁,缴获其仅存的牲畜武器。对老弱妇孺,可网开一面,任其逃散,但需将其向南驱逐,远离我边境。三、可派通译,于阵前喊话,言明‘降者免死,愿归义者,可予安置’,分化其心。四、此战务求速决,不可恋战,得手后立即回师。五、将此次胡虏因饥寒所迫、欲铤而走险之情状,及我不得已而反击之由,详细记录,随后奏报朝廷,陈明利害。”

这道命令,既展现了坚决自卫的决心,也考虑了政治影响,更包含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可谓老辣。

“父王英明!如此,可保边境无虞,亦占情理。”李玄业由衷佩服。

“诺!臣即刻拟令发出!”周勃领命。

军令以六百里加急发出,朔方方向随即进入临战状态。

就在北地紧张备战之际,十二月中旬,西域方向终于传来了商队的进一步消息。仍是玉门屯所通过信鸽传书:商队已平安穿越车师故地,抵达乌孙王庭所在之赤谷城附近,乌孙王军须靡派大臣出迎,态度热情。然,信中亦提及,沿途确发现匈奴骑兵活动的踪迹,似在监视商队,但未敢靠近攻击。此外,军须靡密告,匈奴阿莫里部得到增援,近期攻势又猛,盼汉使(商队)抵达后,能助其向汉廷求取更多援助。

李凌阅报,对公孙阙道:“商队平安抵达,便是成功大半。军须靡热情迎接,足见其倚重汉朝之心。然,匈奴监视,阿莫里攻势加强,皆在预料之中。告诉玉门屯所,转告商队首领与李敢:在乌孙期间,需谨言慎行,以贸易、宣慰为主,可适当向军须靡透露朝廷已准其请,援兵物资后续将至,以稳其心。但绝不可承诺我方无法直接兑现之事。一切交涉,需以巩固盟好、获取情报为要。”

“臣遵命!”公孙阙应道。

岁末的脚步日益临近,北地郡在边境潜在的刀光剑影与西域遥远的博弈中,迎来了文帝三年的尾声。靖王李凌坐镇中枢,运筹帷幄,世子李玄业日渐成熟,分担重任。一场应对胡虏求生反扑的边境之战,即将在冰天雪地中拉开序幕,而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北地新一年的安宁。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匈奴传:“(文帝时)匈奴……岁大饥,人畜多死。”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三年冬,北地酷寒,胡虏困窘欲南犯。凌公令赵破奴主动出塞击溃之,边患得弭。西域商队抵乌孙,联络得宜。世子玄业理政务,断事明,愈堪大任。”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岁寒砺刃,上帝洞悉胡情;静待风涛,圣域应对有方;圣嗣理繁剧,见识愈宏。”

*北地秘录·凌公岁末:“匈奴饥寒迫边,李凌果断出击;西域商队抵乌,西略续进;世子理政日熟,北地安度寒冬。”

(第三百九十四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