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04章 秋巡诏至,砥柱中流

第404章 秋巡诏至,砥柱中流(1/2)

目录

公元前184年汉文帝四年农历七月下

七月的北地,在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透雨之后,暑气稍退,空气变得清新湿润。田野里的秋苗喝足了水分,绿意愈发葱茏,长势迅猛,预示着秋收的希望。狄道城外,湟水因雨水补充而水量大涨,奔流之声更显雄浑。然而,自然的舒爽并未能完全驱散北地高层心中的凝重。边境的紧张局势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匈奴在北方边境的挑衅和西域对乌孙的猛攻,让靖王府的空气里始终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压抑。靖王李凌在果断下达了“北边强硬回击、西边秘密援助加外交斡旋”的应对策略后,便密切关注着各方面的反馈。他深知,这些举措既是应对当前危机之必需,也关乎北地郡在即将到来的皇帝巡幸中,将展现出何种姿态与实力。就在这内紧外迫的关头,那封预料之中、却又牵动无数神经的诏书,终于抵达了狄道。

七月十八日,午后。一队风尘仆仆的宫廷使者,手持节仗,抵达靖王府。王府中门大开,靖王李凌率世子李玄业及在狄道的文武属官,依礼出迎。使者当庭宣读了汉文帝的诏书:

“制诏:朕承宗庙,托于王公之上,十有余年,夙夜兢兢,思安兆民。今岁秋高气爽,朕将亲巡雍地,以观风俗,考政绩,劳军士,抚藩服。特诏令北地靖王凌、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诸郡守相,及雍地周边列侯,务于八月初十前,齐聚雍城候驾。咨尔藩辅,宜体朕心,各陈治状,共商安边抚远之策。钦此!”

诏书言辞恳切,恩威并施,明确了巡幸时间、地点及召见人员。这与之前密报内容完全吻合。

“臣凌,谨遵陛下诏令!定当克期前往,恭陈鄙见,以备圣询!”李凌恭敬接旨,安排使者歇息,厚赐从人。

送走使者,李凌立即召集周勃、公孙阙、李玄业等核心人员至书房密议。

“诏书已至,秋巡之事,板上钉钉。距今不足一月,时间紧迫。”李凌神色肃然,“此次雍城觐见,不同于前番长安大朝。雍地乃故秦旧都,关中重镇,陛下选在此地巡边,其意深远。我等需做万全准备。”

长史周勃道:“王爷,贡礼、仪仗、随行人员名单,臣已初步拟定,请王爷过目。贡礼以北地特产为主,良马百匹,皮毛五百张,药材十车,西域美玉、香料若干,力求精而不奢,彰显边地特色与恭顺之心。”

郡丞公孙阙补充道:“奏章乃重中之重。臣已草拟初稿,核心在于陈情、显功、献策。陈北地近年安民御胡之艰辛与成效,显王爷镇守之功,并就匈奴屡犯、西域危局,提出‘固边、通商、联藩以制胡’之策,恳请朝廷加大支持。尤其要突出此次匈奴趁陛下巡边之际挑衅之猖狂,以及乌孙若败之严重后果。”

李凌仔细审阅着清单和奏章草案,颔首道:“勃兄、子通所备,甚为周详。然,需知陛下圣明,随行公卿皆老于政事,寻常文章,难动其心。奏章需数据扎实,言之有物,情真意切,切中要害。尤其关于西域之事,要让陛下感到,支持乌孙,非为一地之私,实乃断匈奴右臂、保汉室安宁之国策。贡礼仪仗,便依此议,务求稳妥。”

这时,李凌将目光转向一直静听沉思的李玄业:“业儿,此次随为父赴雍,你有何想法?”

李玄业沉吟片刻,从容答道:“回父王,儿臣以为,此次觐见,关键在于‘不卑不亢,务实求真’。陛下巡边,意在察实情,非喜虚文。我北地数年经营,政绩有目共睹,此乃最大底气。故,奏对应以事实为依据,多讲具体事例,如某次御胡战役之得失,某项安民政策之成效,西域商路之利与险。态度上,当谦恭而不失风骨,既要体现对陛下、对朝廷的绝对忠诚,也要展现边镇重臣守土有责的担当。至于匈奴近日挑衅之事,”他目光一凛,“正当其时!可借此向陛下及诸公表明,匈奴桀骜,边患未已,强化边备、经营西域之策,刻不容缓!儿臣随行,当时时谨记父王教诲,多看多听少言,若蒙垂询,必据实以对。”

“善!业儿所言,深得我心!”李凌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不卑不亢,务实求真’,此八字,当为我等此次雍城之行之准则。业儿能见于此,为父甚慰。勃兄,子通,奏章便按此意,再加润色,务求精当。随行人员,业儿自然同往,另选精明干练之属吏十人,护卫五百骑,由赵破奴部下一得力校尉统领即可,不必过分张扬。”

“老臣(臣)遵命!”周勃、公孙阙齐声应道。

会议结束,各项准备工作立刻紧锣密鼓地展开。北地郡这台精密的机器,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重大政治活动,高效运转起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李凌父子全力筹备秋巡之时,边境的警讯再次传来。

七月廿二,朔方都尉赵破奴的军报以六百里加急送至。信使满面风尘,呈上带有血渍的文书。李凌展开一看,眉头顿时紧锁。

军报禀告:遵照王爷“强硬回击”之令,赵破奴亲率两千精锐骑射,于三日前深夜,出高阙塞,深入漠南百余里,突袭了已探明的匈奴呼衍斜残部一重要越冬预备营地。激战至天明,汉军大破胡虏,斩首四百余级,焚其帐落、草场,俘获人畜甚众。然,在撤退途中,遭遇匈奴右贤王本部派出的接应骑兵约三千骑的截击。赵破奴当机立断,率部且战且退,利用地形节节抵抗,虽成功突围返回塞内,但自身亦伤亡三百余人,可谓一场惨胜。赵破奴在报中请罪,言虽予敌重创,然未能全功,反遭损失,有负王爷重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