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06章 朝堂暗涌,定策安西

第406章 朝堂暗涌,定策安西(2/2)

目录

“一曰固本:请即调陇西、安定精兵五千,并辅兵一万,增援敦煌、玉门。其粮秣,可由北地、河西诸郡调拨,并开河西军屯以自给。加固玉门、阳关城防,广积粮草器械。

二曰授权:请升玉门都尉为‘玉门护西域校尉’,假节,赋予其临机联络西域诸国、赐赠物资、协同防御之权,以便其就近应对匈奴,安抚亲汉部落。

三曰纵横:立即遣使,持重金、丝绸,密访车师、楼兰、龟兹等国,陈说匈奴之害,许以通商之利,结好抗匈。同时,悬赏搜寻军须靡子嗣或乌孙忠臣,若得之,立为乌孙新主,以为号召。

此三策并行,则玉门可固,西域可图,匈奴右臂虽粗,然被我牢牢牵制,不敢全力南顾。假以时日,必可扭转西线局势。”

文帝看罢,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又问道:“那朔方之事,王叔又有何说?”

李凌立即躬身,语气诚恳:“陛下,朔方都尉赵破奴,为保境安民,主动出击,虽有小功,然未及先行奏报,确属程序有亏。臣身为镇守,驭下不严,难辞其咎。恳请陛下降旨,对赵破奴略施薄惩,以儆效尤。臣亦当自请处分,并严令边将,日后遇事,必先奏闻,不得专擅。”他态度恭顺,将“擅启边衅”的重罪,轻描淡写地转化为“程序有亏”的小过,并主动承担领导责任。

这番奏对,有具体方略,有认错态度,既展现了为国筹谋的忠心与能力,又表明了恪守臣节的谦卑,可谓滴水不漏。殿中不少大臣暗暗点头。

文帝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周勃、灌婴,又看了看薛欧等人,终于开口:“靖王所陈三策,颇费思量,具体可行。边将勇于任事,其心可嘉,然程序亦不可废。靖王能自省,甚好。”他顿了顿,朗声道:“传朕旨意:一、准靖王所奏《安定西陲三策》,着丞相府、太尉府会同大司农,详议增兵、拨款、授权细则,半月内拟出方案奏报。二、朔方都尉赵破奴,御敌有功,赏金百斤;然,程序有失,罚俸半年。靖王李凌,驭下偶疏,念其镇边辛劳,功大于过,不予追究,日后当更加谨慎。三、乌孙新立之事,着大行令遣精干使者,秘密寻访军须靡子嗣,相机行事。”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呼。这一结果,无疑是肯定了北地的战略方向,驳回了针对朔方之事的严厉弹劾,采纳了李凌的核心建议,仅作了象征性的惩戒。李凌父子成功地将朝议导向了对北地有利的方向。

“靖王,”文帝最后看向李凌,语气温和,“西陲之事,关乎重大,具体方略落实,还需王叔多多费心。”

“臣谨遵陛下旨意!定当竭尽全力,安定西陲,以报陛下天恩!”李凌心中一块石头落地,郑重叩拜。

这次御前会议,标志着汉帝国对西域的战略,在乌孙败亡的冲击下,开始向积极干预、主动经营的方向调整。而北地靖王府,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推动者和未来主要执行者的角色。

会议结束后,李凌父子返回诸侯邸,皆有如释重负之感。

“业儿,此次应对,你之功不小。”李凌欣慰地看着儿子,“条陈详实,以退为进之策得宜。”

“全赖父王运筹帷幄,儿臣只是略尽绵薄。”李玄业谦逊道,心中亦充满成就感。这次雍城之行,他深切体会到了庙堂之争的波谲云诡与父亲高超的政治智慧。

当晚,李凌独坐静室,回想连日来的风波,心中对那“神谕”所言“积善累德,神国可期”有了更深感悟。唯有立足现实,扎扎实实做好安邦定国之事,凝聚民心军心,方能契合那冥冥中的“天命”。他隐约感到,胸前的魂佩,似乎又传来一丝微不可察的温热。雍城的秋夜,月色如水,预示着西域方向,一场新的博弈,即将展开。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文帝纪:“(文帝)四年……秋……与匈奴和亲。”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秋,雍城朝议,乌孙败亡事。凌公献《安西三策》,帝嘉纳之。朔方边衅事,凌公以退为进,帝亦优容。西略遂定,北地权重。”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朝堂暗涌,上帝定策安邦;西略砥定,圣域宏图展张;圣嗣参赞,功业初彰。”

*北地秘录·雍城定策:“李凌雍城廷对,献三策,帝纳之;巧解朔方之劾,朝议遂安;西域经略,进入新阶段。”

(第四百零六章完)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