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考察团的赞誉与海下的新发现(1/2)
晨光熨帖地照进白沙湾,海面平静得像一块巨大的、半透明的蓝绿色琥珀。
合作社门口,“热烈欢迎绿野农科领导专家莅临指导”的横幅在晨风中微微飘动,为这个寻常的渔村清晨增添了几分不寻常的郑重气息。
林海早早便等在码头,他今日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半旧衬衫,虽不崭新,却显得精神利落。
他视野一角那“气运值:70/100”的数值依旧稳定,仿佛一颗定心丸。远远地,两辆黑色轿车沿着沿海公路驶来,缓缓停靠在合作社门前。
以一位精神矍铄、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教授为首的五六人考察团走了下来。
苏晓月立刻迎上前,落落大方地介绍道:“陈教授,各位专家,欢迎来到白沙湾合作社!这位就是我们合作社的负责人,林海。”
陈教授握住林海的手,目光中带着审视与好奇:“林社长,年轻有为啊!我们在省里就听说了你们白沙湾的紫藻项目,很有特色,今天特地来学习学习。”
“陈教授您太客气了,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各位专家请教。”林海态度谦逊,引领着考察团向里走去。
接下来的参观流程,在苏晓月的精心安排下,井然有序。
考察团参观了整洁的合作社办公点、规范的海产暂养池,重点考察了秦雨负责的、虽然简陋但设备齐全的藻类实验室。
秦雨用专业而不失通俗的语言,向专家们介绍了紫藻的发现过程、初步培育成果以及其独特的黏液成分和潜在的商业价值,引得几位专家频频点头,不时提出专业问题,气氛热烈而融洽。
在参观即将结束时,林海适时地提出了一个建议:“陈教授,各位专家,我们合作社的根基,其实还是这片海。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如坐我们的船出海看看?也看看我们日常赶海的环境。”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考察团的一致赞同。
“海溪号”载着众人,平稳地驶向外海。
阳光正好,海风拂面,远处作业的渔船、空中盘旋的海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海上劳作图景。
林海没有刻意选择那些可能有特殊收获的秘密钓点,只是在一片常规海域停下了船。
他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放下蟹笼,甚至还现场演示了一下如何用特制的钩子从礁石缝隙里引逗石九公。
他的动作娴熟、精准,带着一种长期与大海打交道形成的独特韵律感,仿佛不是在劳作,而是在与海洋进行一场默契的交流。
一位随行的、较年轻的专家看着林海不过十几分钟,就钓上来两条肥美的石九公和一只不小的章鱼,忍不住赞叹:“林社长这手赶海的本事,真是绝了!这可不是光靠运气就能做到的。”
陈教授也微微颔首,对身边的人低声道:“看到了吧?脚踏实地,依托本土资源,这才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路子。这个小伙子,不简单哪。”
这些话虽然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了旁边几位作陪的村干部耳中。
他们看向林海的目光,更多了几分正式的认可与重视。
白沙湾合作社和林海的名字,随着这次高规格的考察,无疑将在更高层面的报告中,留下积极而深刻的一笔。
考察圆满结束,陈教授临行前紧紧握着林海的手:“小林,你们做得很好!思路清晰,步子也稳。关于紫藻的深度开发,我们回去会认真研究,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合作。保持联系!”
送走考察团,林海和苏晓月都松了一口气,相视一笑。
“明修栈道”这一步,走得漂亮且成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