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孙玉晓:赵家历史引波澜(2/2)
左侧是舆情热力图,汉东省的区域被标成刺眼的红色;
中间是高校论坛实时帖文,“赵氏家族”“权力代际”等关键词高频出现;
右侧是公众号转载排行,一篇《从论文看汉东权力暗线》已突破十万阅读
。他划动手指,将省社科院研究员写的《从祠堂到会议室:论地方望族的政治延续机制》加入重点追踪列表。
两小时前,这位研究员还私信他,小心翼翼询问原始数据来源。
郑西坡之子发来的截图弹在屏幕中央:
法学院学生会公众号刚推送《关于发起“青年学者圆桌谈”的倡议书》,联署名单里,五所高校的二十三名研究生名字整齐排列。
祁天佑指尖在屏幕上敲出回复:
“联系倡议人,提供三份匿名史料汇编,标注‘仅供学术参考’,注意隐藏传输路径。”
中午十二点二十三分,
某头部财经公众号突然发布《赵家史论背后的政商密码》,
文章直接引用孙玉晓论文里的“政治资本代际传递效率指数”模型,
白纸黑字算出赵氏家族的资源转化率,
高达81.7%。
文章末尾附了个深色二维码,扫码就能下载完整图表包,连数据计算过程都清晰可见。
祁天佑打开云端文档,逐行审阅论文脚注中的档案编号,每一个编号都对应着一份加密的原始档案。
他调取钟小艾此前发来的舆情模型,屏幕上弹出三种反制路径:
学术围剿(质疑研究方法)、名誉诉讼(指控侵犯隐私)、内部施压(通过学校施压学生)。
他盯着屏幕看了十分钟,最终在防御预案栏重重标注:
【已预埋《史料来源对照表》,包含未公开档案的借阅记录、档案馆盖章复印件,
一旦出现“抄袭”指控,立即向《法制日报》内参组投递,同步抄送中纪委信访室】。
下午两点零八分,林华华的加密消息准时抵达:
“反贪局信箱发现匿名举报信,指控孙玉晓剽窃海外学者成果,举报信还附了所谓‘比对证据’。”
祁天佑没有丝毫慌乱,直接回传一份自动生成的比对报告。
里面有孙玉晓的原始手稿时间戳(比海外学者论文发表早三个月)、导师的批注扫描件(每页都有红色修改痕迹)、图书馆的查阅记录(近半年的借阅登记完整可查)。
三分钟后,对方回复:“材料已归档备案,流程合规,反贪局已驳回举报。”
书房外突然传来轻微的响动,像风吹动落叶。
祁同伟从暗道步入,他递上一份折叠的A4纸,声音压得很低:
“山水庄园那边刚流出的消息,赵瑞龙昨晚打了三个电话给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主任,语气很急躁。”
祁天佑接过纸,他扫了一眼上面的通话记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让他们准备座谈提纲,主题就定‘新时代地方治理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辨析’,
正好,借他们的场子,把‘历史’的账算清楚。”
傍晚五点四十一分,教育部官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季度立项名单更新,页面刷新的瞬间,孙玉晓所在课题组的名字赫然在列。
项目名称是《近三十年区域权力结构变迁研究》,资助金额六十万元,执行周期两年,备注栏里写着“重点项目”。
祁天佑关闭最后一块屏幕,将论文的哈希值文件拖入名为“文化清算”的加密文件夹。
这个文件夹里,已经存了七个类似的文件,每个文件名都是一串无意义的代码。
他手指上的翡翠扳指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划过屏幕时留下一道浅痕。
他拉开抽屉,取出一枚未拆封的SI卡,包装上没有任何标识,他将卡插入备用手机,开机时屏幕亮起微弱的光。
第一条信息来自钟小艾,措辞简洁:
【明天上午九点,中纪委培训中心有场内部讲座,主题是“意识形态风险识别”,点名让你参加。】
祁天佑盯着信息看了半分钟,删掉草稿箱里已编辑好的“准时参加”,重新输入:
【替我请个假,就说突发急性肠胃炎,正在医院输液,无法到场。】
手机放回抽屉的瞬间,打印机突然启动,齿轮转动的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
一页新文档缓缓吐出,抬头是加粗的黑体字:
《关于建议将<地方志编纂管理条例>纳入干部任职前考核范围的提案(草案)》。
末尾的签名处空白着,只有一行小字格外醒目:
适用于所有申报省级以上文化荣誉的个人及单位,考核不合格者,暂缓任职。
祁天佑拿起红笔,在提案标题右侧重重画了个圈。
笔尖穿透纸背,在深色的桌面上留下一个微小的凹痕,像一颗钉在历史上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