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生1987:从录像厅开始 > 第225章 《少年包青天》播出

第225章 《少年包青天》播出(2/2)

目录

这与过去大家谈论《渴望》时聚焦于人物命运悲欢的氛围截然不同,更多了一种抽丝剥茧、参与解谜的智性乐趣。

一种集体追更、共同破案的新型观剧模式,仿佛一夜之间就在校园里形成了。

课堂上也未能免俗。一位老教授在讲授《宋史纲要》时,竟然破天荒地提到了这部剧:“……当然啦,电视剧是艺术创作,有些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里面很多都是错误的,比如宋朝的科举制度......”

连最严肃的象牙塔都是如此,《少年包青天》的社会影响可见一斑。

一周后,央视的初步收视调查报告流出(尽管此时的数据监测远不如后世精确,但已具备相当的参考价值)。

《少年包青天》前四集的平均收视率,竟然达到了惊人的68.7%,峰值一度冲破82%!

这个数字,不仅稳稳占据了全国同时段收视榜首,更创下了近三年来央视黄金档电视剧的开局最高纪录!

周杰,这个名字几乎一夜之间响彻大江南北。他饰演的“少年包拯”。

黝黑皮肤、月牙胎记、带着书卷气的执拗和超凡的推理能力,迅速成为无数年轻观众心中的新偶像。

他的海报、贴纸充斥着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关于他表演细节的讨论比比皆是。

从一个藉藉无名的演员,到一跃成为最具号召力的电视新人,他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

而且,饰演公孙策的王劲松,也因为俊雅的古装扮相和与包拯相爱相杀的互动,收获了大量的好感,知名度急剧攀升。

甚至饰演八贤王的陈道明,虽然戏份不多,但其不怒自威的气度和沉稳精湛的演技,也收获了一大帮肯定。

《少年包青天》第一个单元故事《名扬天下》接近尾声时,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当真相在荧屏上被层层揭开,指向那个看似最不可能的人——辽国潜伏于大宋的间谍沈良时,上海交大第三食堂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和议论。

“怎么会是沈捕头?!他看起来那么正直!我还以为他是以后的重要配角呢!”

“天啊,他杀了高丽太子和七皇子,还……还杀了小艾?!”

“小艾那么爱他,他怎么能下得去手……”

李默坐在角落里,感觉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他看着屏幕上,沈良在包拯的步步紧逼下,最终心理防线崩溃,承认了一切。

他的杀人动机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源于复杂的家国立场。

包拯的脸上没有破案后的喜悦,只有沉重与悲悯。

他看着眼前这个曾经并肩作战、甚至曾心生敬意的朋友,沉痛地道出沈良作为辽人间谍的无奈与罪孽。

沈良最终自尽,在悔恨与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集的片尾曲《只要有你》响起时,食堂里的气氛不再是往日热烈的讨论,而弥漫着一种复杂的唏嘘与沉默。

学生们端着饭盒,三三两两地离开,话题都围绕着这个出乎意料又令人心碎的结局。

“太惨了……沈良也是个悲剧人物,但小艾太无辜了。”

“包拯最后看沈良的那个眼神,绝了,周杰演得真好。”

“这剧根本不是简单的破案,是在讲人性啊。”

赶热度不是现在才有,那会也有了。

电台开始重新播放单田芳、连丽如等人播讲的《三侠五义》、《包公案》这些传统评书,收听率竟然出现了明显的上扬。

许多因为电视剧而对包拯产生兴趣的年轻人,甚至是陪着孩子看的家长,开始寻找原著故事,想了解更完整的传说。

很快,星火文化就接到了雪花般的邀请。有文具品牌希望周杰代言一款新推出的“包公系列”书写笔,广告创意就是他在沉思中灵感迸发,破获奇案;

有儿童饮料品牌看中了他健康、聪慧的形象,想请他代言......

《少年包青天》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内地。

台北,中华电视公司(华视)的节目部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微妙的凝滞。

会议桌上,散落着几份从香港转来的、关于《少年包青天》收视率和媒体报道的简报,以及几盘翻录的剧集录像带。

“各位,都看过了吧?大陆这边,央视播的这部《少年包青天》,势头很猛啊。”节目部经理林明贤叹道。

“看了。不瞒经理说,我们戏剧组手里,其实也压着一个类似的企划案,暂定名就是《包青天》,准备作为明年古装剧的重点项目来开发。剧本大纲都过了两稿了,可现在……”

撞题材了。

而且对方不仅抢先拍了出来,还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

这就让华视原本的计划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局面。

一位策划接口道:“平心而论,大陆这部片子,制作确实精良。”

一位较为年轻的策划试探性地提出,“他们的剧集虽然火了,但毕竟是通过非正式渠道流传过来,在台湾的能见度还有限。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正式引进来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