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桥碑留痕(1/2)
《救荒食单》被州府刊印、抹去名姓却广传天下之事,在东塘工坊内并未掀起太久波澜。李青禾那“饿肚人识字足矣”的淡然,如同一瓢静水,熄灭了众人心头最后一点意难平的火星。日子依旧按着它固有的节奏流淌,垦荒、播种、工坊的嗡鸣、夜校的灯火,以及那幅不断增补的《万里薯图》,构成了东塘村日复一日却又生机勃勃的图景。
村口那座由碎裂的“万民碑”铺就桥阶、后又经流民壮丁参与加固拓宽的石桥,在风雨中已然屹立了三载。桥身坚固,桥面平整,早已成为连接东塘与外界、承载着无数行人车马往来的要道。三载光阴,足以让新垦的梯田迎来两度丰收,足以让流民们搭建起稳固的屋舍,足以让稚童长高半头,也足以让桥头那块记录当年捐资建桥者名录的青石碑,被风雨侵蚀得字迹略显模糊。
这一日,春和景明,溪水潺潺。保长带着两名村中略通石匠手艺的老者,提着工具箱来到桥头。按照旧例,桥梁道路建成三载,需查验维护,同时将碑上名录重新描摹清晰,以示不忘根本。
青石碑被仔细清洗,岁月的尘泥褪去,露出当年镌刻的一个个名字。有李青禾、周娘子、赵三娘等工坊核心,有当年踊跃捐资的东塘村民,也有后来加入的妇农会成员。两名老石匠取出錾子、锤头,准备就着原有的刻痕,重新加深勾勒。
保长站在碑前,捋着胡须,目光缓缓扫过那些熟悉的名字,脸上带着欣慰与感慨。这三年来,东塘变化太大了,这座桥,便是最好的见证。
就在老石匠即将下錾之时,一个嘶哑的声音自身后响起:
“且慢。”
众人回头,见是李青禾不知何时走了过来。她依旧是一身粗布衣衫,深陷的眼窝在春日阳光下更显幽深。
“娘子有何吩咐?”保长连忙问道。
李青禾未答,只是缓步走到石碑前,伸出枯槁的手指,轻轻拂过碑面那略感粗糙的刻痕,目光在那些名字上一一停留,仿佛在回顾一段段鲜活的过往。她的手指,最终停在了石碑右下角一处不起眼的、原本空白的区域。
“此处,”她指尖轻点那处空白,嘶哑道,“添上些字。”
老石匠和保长都愣了一下。添字?添什么?捐资名录早已定稿,三年来也未有新的重大捐资者。
李青禾转过身,目光投向桥西那一片已然屋舍俨然、田垄整齐的新聚落——那里如今被称为“流民新邨”,住着当年北疆战乱中逃难至此、最终扎根下来的三百余户人家。
她收回目光,看向保长与石匠,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刻上——‘北疆流民三百户’。”
保长怔住了。流民?他们当年食不果腹,全靠东塘救济、以工换食才活下来,何曾有过余财捐资建桥?这名录,历来记载的是出钱出物的功德主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