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天下归秦:新时代的序幕(上)(2/2)
就在他们为秦国未来的命运而暗自忧心,也为自己未来的道路而感到一片迷茫之际,一场针对思想界的,更为残酷、也更为彻底的清洗,已在整个大秦帝国范围内,如同乌云压顶般,悄然展开,并且……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一场……令后世所有读书人都不寒而栗的文化浩劫。
秦始皇在彻底巩固了其军事和政治上的统治之后,便将目光投向了思想文化领域。在他看来,思想的统一,是维护帝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于是,在丞相李斯等一众法家骨干的极力鼓吹和策划之下,一场旨在禁绝异端邪说、统一臣民思想的运动,便在整个帝国范围内,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了序幕。
李斯上奏始皇帝,言辞恳切而……暗藏杀机:“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他这番话的核心意思便是,如今天下已经统一,思想也必须统一。那些私学(指儒家、墨家等百家学说)的存在,只会让人们用过去的经验来非议现在的政策,用虚浮的言论来扰乱真实的秩序,每个人都只推崇自己所学的那一套,以此来否定朝廷的法令制度。听到朝廷的命令,便用自己的学说去议论,在家里便心怀不满,出门便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以非议君主来博取名声,以特立独行来显示高明,带领着势就会在上面削弱,臣下的朋党就会在
秦始皇对此深以为然,他本就对那些喜欢“以古非今”的儒生和“不事王侯”的墨者心怀不满,李斯的这番话,正中其下怀。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焚书”运动,在整个大秦帝国境内,如同燎原的野火般,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各郡县的官府,奉皇帝诏令,张贴告示,限期三十日内,收缴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以及……除秦国史书之外的六国史书。凡医药、卜筮、种树等与民生实用相关的书籍,不在禁毁之列。其余诸子百家之言,尤其是那些被视为“妖言惑众”、“不利于大一统”的学派着作,尽皆在收缴焚毁之列。若有胆敢在限期之后,仍然私藏《诗》、《书》、百家语者,一经发现,便将其本人及其负责监督的官吏,一并处以“黥为城旦”的酷刑(即在脸上刺字,罚作白天守城、夜晚筑城的苦役)!若有聚众谈论《诗》、《书》者,处以“弃市”(即在闹市中处死,并曝尸示众)之刑!以古非今者,灭族!
法令之严酷,手段之残忍,可谓是空前绝后!
消息传来,天下震动!士林哗然!无数读书人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季风他们当时正途经一处位于昔日魏国故地的繁华县城。他们亲眼看到,一队队凶神恶煞、如狼似虎的秦吏,在当地郡守的亲自带领下,闯入城中各家各户,无论是雕梁画栋、藏书万卷的高门大户,还是家徒四壁、仅有几卷残简的陋室茅屋,都无一幸免。他们翻箱倒柜,搜缴书籍竹简,如同抄家一般。稍有反抗或被发现私藏禁书者,便被当场用粗大的铁链锁拿,轻则当众鞭笞,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重则……直接押赴城外早已挖好的巨大深坑旁,与那些被焚毁的竹简一同,化为焦炭,永世不得超生!
城中的广场之上,早已堆起了数座如同小山般的竹简和帛书。那些承载着华夏数百年智慧与文明的宝贵典籍,那些先贤们呕心沥血、字字珠玑的传世之作,在秦吏那得意而残忍的狞笑声中,被一捆捆、一车车地投入早已准备好的、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巨大火坑之中,化为一缕缕夹杂着墨香与焦糊味的青烟,消散在阴沉而压抑的天空之下。
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墨香、竹简燃烧时发出的“噼啪”爆裂声,以及……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与悲愤,一种……文明被摧残、思想被扼杀的巨大悲痛。
许多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儒生,捶胸顿足,老泪纵横,他们如同失去了自己亲生孩子般的父母,哭喊着,挣扎着,试图冲上前去,从那熊熊燃烧的烈火之中,抢救出那些他们视若生命、承载着圣贤之道的珍贵典籍。然而,他们迎来的,却是无情的秦军士卒手中那冰冷的长戈和呼啸的皮鞭,打得他们头破血流,衣衫褴褛,狼狈不堪地倒在冰冷的泥水之中,发出一阵阵绝望的哀嚎……
(上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