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洪荒之牛魔 > 第235章 立儒道,人族气运复苏

第235章 立儒道,人族气运复苏(1/2)

目录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压过八百年的烽火狼烟,所到之处,留下的只有一片满目疮痍的景象。曾经辉煌一时的周室王权如今也已名存实亡,诸侯之间的征伐更是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整个神州大地都被浸泡在无尽的血与火之中,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已经不再仅仅是史书上那冰冷的文字,而是成为了无数普通百姓每天都必须要去面对的绝望现实。

在这乱世之中,人道气运那被天道勉强维系着的最后一丝火苗,在无尽的杀戮与苦难的折磨下,变得越来越微弱,仿佛下一刻就会被这乱世的狂风彻底吹灭。

然而,就在这片弥漫着无尽黑暗的世界深处,却有那么一点星火,非但没有被黑暗所吞噬,反而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坚韧和不屈的姿态,在悄然间逐渐蔓延开来,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

而这星火,正是从鲁国陬邑走出来的那位老者——孔丘,字仲尼。

他非王侯将相,无赫赫战功,不修神通法力,仅凭一袭布衣,一张口,一颗心,以及身后那汇聚而来的、越来越多认同其道的弟子,行走在这崩坏的末世。他的身影,穿梭于列国之间,时而受困于途,时而遭拒于门外,甚至面临性命之虞,然其色不变,其志不移。

七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对仙神而言,或许只是一次悟道的瞬间,对孔丘,却是他毕生心血的凝聚与播撒。他将散佚的古老典籍,重新整理编订,注入“仁”与“礼”的灵魂,使之不再是僵死的条文,而是充满生命力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他开创“有教无类”之风,打破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使学问下移,开启民智。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如颜回之贤,子路之勇,子贡之智,曾参之孝……他们如同无数颗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火种的蒲公英,随风散入列国,在战火的间隙,在陋巷深处,在平民的心田,悄然扎根,顽强生长。

儒家之学,绝非霸道之术或诡诈之谋,其核心要义,在于“立心”。所谓“立心”,乃是确立人内心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这是儒家思想的基石,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说的关键所在。

“明明德”,即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这要求人们不断地修养自身,使自己的内心充满光明和善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亲民”,即关爱他人、关心社会。而“止于至善”,则是将这种关爱和关心推向极致,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这是其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尊重,这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即“内圣”,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从而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治理,即“外王”。

儒家以“德治”和“王道”为理想蓝图,试图为这个失序的人间重新构建一套基于伦理与理性的秩序框架。这并非通过武力征服来实现,而是通过一场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文明”的教化。它不追求一时的强盛,而是着眼于人心的归附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诸侯崇尚征伐的时代,儒家的学说显得有些“迂阔”。然而,它却如涓涓细流一般,虽然无声无息,却能默默地浸润着干涸的人心,维系着文明最后的底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不如武力那样直接和迅速,但却更为持久和深远。

这一天,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儒家学宫的庭院里,给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感觉。秋风萧瑟,黄叶如蝴蝶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然后轻轻地飘落在石板路上,仿佛在为这位老者铺就一条通往学宫核心的金色之路。

这位老者便是孔丘,他身形佝偻,须发皆白,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他一生的沧桑。他拄着一根简陋的拐杖,缓慢而坚定地走着,每一步都显得有些吃力,但他的步伐却从未停止。

孔丘已经到了耄耋之年,长途跋涉和世事的艰辛让他的气血耗尽,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他的步履蹒跚,身形消瘦,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然而,尽管他的外表看起来如此脆弱,他的内心却依然充满了力量和智慧。

他的一双眸子,虽然略显浑浊,但在那深处,却依旧闪烁着不灭的智慧之光。这光芒穿透了岁月的迷雾,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能清晰地感觉到,生命之火正在他的体内缓缓熄灭,一股无法抗拒的腐朽之气,正从他的四肢百骸中弥漫开来。

生老病死,这是天地间永恒的规律,无人能够逃脱。即使孔丘学究天人,他的思想足以照耀千古,但他也无法摆脱这凡躯的宿命。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绝望或恐惧,相反,他以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一切。

终于,他走到了学宫的中央,那里矗立着五块高大的石碑,它们宛如巨人一般,庄严肃穆地立在那里。每一块石碑上都刻着一个字,这些字以古朴苍劲的字体呈现,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这五个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它们是孔丘毕生倡导与践行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字不仅仅是刻在石碑上的符号,更是孔丘一生的追求和信仰的象征。

他停下脚步,目光逐一扫过这些石碑,仿佛在回顾自己波澜壮阔又充满坎坷的一生。周游列国的颠沛,被困陈蔡的窘迫,弟子们求学的身影,君王们或敷衍或嘲讽的嘴脸,还有那乱世中无数挣扎求存的黎民百姓……一幕幕景象,如同走马灯般在脑海中流转。

他并非没有遗憾。理想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依旧遥远,战火仍未停息。但他亦感欣慰,看着学宫中孜孜不倦的年轻面孔,听着从四方传来的、逐渐被接受和传播的儒家理念,他知道,种子已经播下,只待春风。

他就这样静静地站着,如同化作了另一尊石碑。日升月落,风吹雨打,他一动不动,心神完全沉浸在了对自身之道的最后梳理与感悟之中。弟子们远远守护,不敢打扰,只能感受到老师身上那股愈发沉淀、愈发接近某种本源的气息。

一日,两日,三日……直至第七日。

当第七日的朝阳跃出地平线,将第一缕金辉洒向学宫,洒在那五块石碑与伫立其前的苍老身影上时——

异变陡生!

孔丘那原本衰败枯寂的身躯,猛然间爆发出无法形容的璀璨光芒!这光并非法力波动,亦非神通异象,而是一种纯粹的、浩然的、由无尽智慧、坚定信念、仁爱之心与文明理念凝聚而成的——文道光辉。

光芒冲天而起,并非破坏,而是如同温暖的晨曦,照亮了学宫,照亮了鲁国,甚至穿透了层层云雾,映照在广袤的洪荒天空!

与此同时,整个洪荒人族,所有身具人族血脉、尤其是那些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或心中尚存一丝仁义信念的生灵,皆心有所感,仿佛内心深处某种沉睡的东西被唤醒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