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金玉良缘(1/2)
晨雾未散,大理皇宫的琉璃瓦上凝着露珠,九重宫门次第洞开,朱红地毯从太和殿直铺到苍山脚下。段无咎立在汉白玉阶前,玄色婚服上金线绣着《河图》星纹,袖口暗藏王家墨宝《兰亭集序》的微雕,腰间玉带嵌着马家商队的四海通宝符。今日他要迎的两位新娘——一位是宋帝亲封的宁安郡主马芊芸,一位是姑苏王家百年才出一位的武学理论大师王语嫣,此刻正从东西两路向皇宫而来。
三千匹波斯战马踏碎晨雾,马芊芸的送嫁车队碾过茶马古道,青铜车辙里嵌着大宋十三行的商印。头车是六驾并行的鎏金楠木婚轿,轿身浮雕《清明上河图》的汴河虹桥,轿帘以南海鲛绡织就,日光一照便流转出泉州港的千帆倒影。马五德豪掷八十万贯,将半条泉州港的商船化作陪嫁——三十六箱苏杭丝绸浸着蔷薇水,七十二匣景德镇秘瓷藏着海上星图,最绝的是九十九斛南洋明珠,每颗珠光里都嵌着马家商路的暗语。
“郡主,皇宫到了!”贴身侍女挑起轿帘,马芊芸的鎏金点翠凤冠微微一颤。她手中握着一卷《四海货殖志》,这是父亲昨夜塞给她的嫁妆——书页以檀香熏制,字迹遇热显形,记载着大宋至波斯的商脉密道。车队行至太子府门前,她将书卷收入匣中,书卷中记载每一处库房标记旁都注着马家可供给的物资数目。
殿前观礼的户部尚书倒吸冷气:“这哪里是嫁妆,分明是送了一座国库啊!”
西路·姑苏星槎,洱海西岸,王语嫣的送嫁船队刺破青雾。头船是王家祖传的“琅嬛玉舫”,甲板铺着《璇玑图》织锦,桅杆可拆解为七弦琴。八十一箱陪嫁中,五十箱是孤本典籍——先秦竹简裹着冰蚕丝,唐人手卷封在琉璃匣,最珍贵的当属无崖子手书的《逍遥游》残卷,匣盖一开便涌出松烟墨香。
“姑娘,该更衣了。”侍女捧出婚服,这是王夫人用三万六千根银蚕丝织就,衣摆绣着《千里江山图》的微缩景致,袖口暗袋里缝着三十六枚机关暗器。王语嫣却将一枚青铜钥匙系上颈间——这是琅嬛玉洞的总钥,昨夜她已命人将洞中藏书拓印九份,分藏于大理九大书院。
船队靠岸时,她足尖轻点《凌波微步》的卦位,绯色嫁衣掠过水面,惊起一串文鳐鱼,形成一连串的涟漪。段正淳望着涟漪中的诗影,低声对段誉道:“你这堂嫂,是把半个江湖的学问都搬来了。”
苍山十九峰的晨雾还未散尽,大理皇宫的九重宫门已次第洞开。八百赤甲卫持金瓜斧钺列阵,玄色军旗上的五行纹迎着洱海的风猎猎作响。大理皇宫的朱墙碧瓦浸在喜庆的氛围里,卯时刚过,七十二名礼官手持蟠龙幡,引着赤红毡毯从太和殿直铺到朱雀门。段无咎身着绛纱蟒袍立于阶前,玉带缀着七宝,金冠压着五梁,腰间的青玉双鱼佩是太后亲赐的合卺信物。今日太子大婚,迎的两位新妇——大宋宁安郡主马芊芸、姑苏王氏嫡女王语嫣,正按着“先宋后汉”的古礼,分从东西两门入宫。
辰时三刻,“吉时到——迎鸾!”礼官长喝震落檐角铜铃,东侧宫门涌入一片鎏金霞光。
朱雀门外传来九声象鸣。马家送嫁的车队碾过青石御道,头车是八匹枣红马并驾的鎏金銮舆,轿顶缀着宋帝御赐的九凤衔珠华盖,珠帘每晃一次,便有金箔混着蔷薇露从轿厢镂空处飘落。三十六抬嫁妆紧随其后:苏绣云锦裹着南海珊瑚树,景德秘瓷盛着昆仑雪莲膏,压阵的檀木箱里码着整块未凿的蓝田玉胚,箱角火漆印着大宋户部的虎头符。
“郡主降舆——”
礼官长喝声中,马芊芸搭着侍女的手腕踏下鸾轿。她头戴九翚四凤冠,翟衣上的蹙金绣云霞纹映得日头都黯了三分。段无咎接过礼部递来的金雁,按《周礼》将雁首朝东轻放于红毡——这是“奠雁礼”,雁终生不二侣,喻夫妻忠贞。马芊芸垂眸时瞥见雁足系着的玉牌,上头竟用蝇头小楷刻着泉州港的盐引数目,唇角不由一翘。
巳时初,玄武门内飘来一阵墨香。王家的送嫁队不鸣锣鼓,只以丝竹开道。头前一架紫檀屏风轿,轿帘是姑苏绣娘耗时三年织就的《兰亭集序》缂丝卷,轿顶四角悬着青铜编钟,车行时《鹿鸣》古曲混着松烟墨屑簌簌而落。四十八抬嫁妆皆覆素绸:前十六抬是孤本典籍,宋版《周易》用冰蚕丝裹匣;中十六抬乃文房四宝,一方端溪龙尾砚就占满整张红木案;末十六抬最奇,竟是连根移来的太湖石,石纹天然构成《逍遥游》全篇。
“请新妇却扇——”
段无咎执玉如意挑起轿帘时,王语嫣的却扇上正映着《女史箴图》摹本。她着深青翟衣,蔽膝悬着五色绶,玉组佩叮咚响处,袖间暗袋漏出半截《璇玑图》丝帛。按古礼,太子侧妃本不必执扇,她却特意添了这吴地婚俗——扇面右下角一行小楷,细看竟是王羲之临的《快雪时晴帖》。
午时正,日晷针影落在“宜嫁娶”的铜刻上。太常寺卿捧出鎏金册宝,殿内霎时静得能听见麒麟炉吐香的声音。
“一拜天地——”
段无咎左手引马芊芸,右手携王语嫣,三人面北而跪。马家陪嫁的珊瑚树突然裂开,内里竟是一尊鎏金镶玉的送子观音;王语嫣的却扇无风自落,露出扇骨上暗藏的《女诫》金粉字——这本是婚前夜母亲塞的训诫,倒成了此刻最庄重的陪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