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华夏源流(2/2)
作为核心导演之一,他负责的章节聚焦于“华夏早期国家形态的诞生与精神奠基”,这是一个从神话传说迈向信史的关键阶段,充满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又彼此矛盾的迷人迷雾。
林墨并没有立刻陷入浩如烟海的史料细节,他首先做的是组建一个兼具学术严谨性与艺术想象力的核心策划团队。
他邀请了几位在先秦史、考古学和神话学领域颇有建树,同时又对大众传播有独到见解的中青年学者作为学术顾问。
同时,他也将《北方灰烬》中合作愉快、对影像质感要求极高的摄影指导张毅和美术指导李梅拉了进来,负责视觉风格的把控。
团队的第一次braist会议,就在华星娱乐一间挂满了龙山文化黑陶纹样、殷商青铜器饕餮纹以及《山海经》异兽图的会议室里进行。
气氛与电影剧本讨论会截然不同,少了几分情感的激荡,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辨与考据的严谨。
一位年轻的人类学副教授,指着白板上绘制的聚落演变图,语气兴奋:
“我们不能只盯着二里头或者殷墟,我们要展现的是一个‘满天星斗’般的文明进程!良渚的玉器、石峁的城址、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它们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的多元底色!”
“但叙事需要主线,”另一位专注于文献的历史学者扶了扶眼镜,提出不同意见,
“过早强调多元,可能会冲淡‘华夏’主体形成的清晰脉络。我认为,应该更侧重于中原地区从部落联盟到早期国家的制度演进,比如‘禅让’到‘家天下’的转变,这更具代表性。”
张毅则更关心视觉呈现:“这些考古遗址,如今大多只剩下土台基和坑穴,如何用镜头语言让观众感受到数千年前的恢弘与生机?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让泥土和石头‘说话’。”
李梅则对复原当时的物质生活细节充满热情:“服饰、器物、祭祀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必须有考古依据,但又不能显得死板,要营造出那种属于远古的、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林墨静静地听着各方观点的碰撞,没有急于做出决断。
他意识到,拍摄《华夏源流》最大的挑战,并非技术,而是如何在学术的严谨、叙事的流畅与艺术的感染力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它不能是枯燥的学术报告,也不能是凭空臆想的奇幻故事。
他打断了争论,提出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核心的‘意象’或者‘问题’,贯穿我负责的这几个章节?一个能让现代观众瞬间产生共鸣,并愿意跟随我们追溯下去的切入点?”
会议室安静下来。
片刻后,林墨自己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答案:“或许,是‘秩序’的建立?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从部落习惯法到成文法典。”
“从散居的聚落到规划严整的都城……我们的先民,是如何在一片混沌中,一步步构建起属于他们的社会秩序和精神世界的?这种对‘秩序’的本能追求,是否也深深烙印在我们今天的文化基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