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两岸共护,文脉同源(1/2)
一、交流周启幕,两岸聚首
《闽南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颁布一周年之际,泉州开元寺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由闽南传统文化保护联盟主办的“两岸闽南文化交流周”正式启幕,来自台湾地区的文化界代表吴明远、台南开元寺住持、台湾大学地理系教授周志宏等200余名嘉宾齐聚闽南,与闽南的学者、文化传承人、民众共赴这场“文脉之约”。
启幕仪式上,陈奇与台南开元寺住持共同敲响了开元寺的“和平钟”——钟声悠扬,穿越泉州古城,回荡在海峡上空。“十年前,两岸同胞联手守护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再次聚首,以文化为纽带,深化交流,共护文脉。”陈奇的声音饱含深情,“这份闽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情感的联结,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见证。”
台南开元寺住持手持台湾“龙山寺古柏”的枝条,向众人展示:“这棵古柏与开元寺的千年古柏同为唐代栽种,树龄相近,文脉相通,两岸民众称它们为‘兄弟柏’。此次带来枝条,就是要完成‘血脉嫁接’,象征两岸文脉永不分割。”
台下,两岸民众自发挥舞着国旗,高呼“文化同源,和平共荣”的口号。台湾游客王先生带着家人专程来参加活动:“我祖籍泉州,从小听着闽南文化的故事长大。今天能亲眼见证两岸交流,太有意义了!”
启幕仪式后,交流周活动全面展开,分为“联合考察”“学术研讨”“民俗体验”三大板块,两岸代表深入闽南各地,探寻闽南文化的同源之根。
二、古柏嫁接,文脉相承
开元寺千年古柏下,一场特殊的“文脉嫁接”仪式正在举行。园林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台湾龙山寺古柏的枝条嫁接到开元寺古柏的侧枝上,用保鲜膜包裹好接口,再用红绸带缠绕祈福。两岸的文化传承人围在古柏周围,共同诵读祈福文,祈求“兄弟柏”枝繁叶茂,象征两岸文脉永续传承。
“嫁接不仅是植物的繁殖技术,更是文化的融合传承。”园林专家解释道,“这两棵古柏基因相近,嫁接成功率极高,未来它们将共同生长,成为两岸文脉相连的鲜活象征。”
陈奇与台南开元寺住持共同为“兄弟柏”揭牌,牌匾上“文脉同源,枝叶相连”八个金字熠熠生辉。“十年前,这两棵古柏都曾因人为破坏受损;今天,我们用嫁接的方式让它们‘血脉相通’,就是要告诉世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任何力量都无法割裂。”台南开元寺住持的话语引发台下阵阵掌声。
仪式结束后,两岸民众纷纷上前触摸古柏,许下和平心愿。泉州老城区的王阿婆将写有“两岸平安”的红绸带系在古柏枝上:“希望这棵树越长越旺,希望两岸永远和平,再也不要有纷争。”台湾的小朋友则在树下种下小树苗,用稚嫩的声音说:“我要和泉州的小朋友一起,守护这棵大树,守护我们的文化。”
此次“文脉嫁接”仪式通过两岸媒体同步直播,观看量突破3000万。网友们纷纷留言:“古柏有情,文脉永续”“两岸本是一家人,共护文化共守和平”,成为当天最热门的话题。
三、同心护脉,文化相融
交流周的第二天,两岸代表前往漳州传统建筑群落,开展“联合文化保护”行动。漳州古厝群前,陈奇与台湾青年文化传承人林雅雯带领两岸团队,正在布置“两岸同心文化展”。
展区中央,摆放着一尊妈祖开光佛珠,由湄洲岛天后宫和台南鹿耳门天后宫共同加持;四周用台湾阿里山的桃木枝与闽南清源山的青石交替摆放,围成直径十米的太极图案——桃木象征“生机”,青石象征“稳固”,太极图案则象征“阴阳调和,两岸共生”。
“桃木取之台湾,青石采自闽南,两者结合,既体现了两岸的资源互补,又象征着闽南文化的同源性。”陈奇与林雅雯共同调整展区布局,“从泉州到台南,从晋江到淡水,闽南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民心更是紧紧相依。任何企图破坏文化传承的行为,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守护下,都将化为泡影。”
布置完毕,两岸文化传承人共同诵读《文化传承同心文》:“太极生两仪,两岸本同源;同心护文脉,和平永相传!”随着诵读声响起,太极图案中的妈祖佛珠泛起微光,桃木枝与青石构成和谐景致,现场氛围庄重而热烈。
正在现场采访的台湾记者李女士感慨道:“以前只在书本上了解闽南文化,今天亲眼看到两岸传承人携手布置展区,才真正明白‘文化同源’的含义。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动摇的。”
联合考察结束后,两岸文化传承人共同签署《漳州古厝群联合保护公约》,约定每月交换文化保护监测数据,每季度开展联合维护,将“两岸同心文化展”的保护纳入常态化机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