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环境调控(2/2)
就在这时,林清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她看向周明远和陈姝,“‘观察者’提供了能量护盾技术,其核心是空间折叠和能量偏转。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原理,不是制造护盾,而是制造一个……小型的、可控制的空间扭曲场,将整个巢穴连同小行星一起,放逐到遥远的虚空,或者……太阳深处?”
这个想法极具想象力,也极其危险。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但经过紧急论证,这似乎是当前风险最低、也最隐蔽的方案。基地集中所有资源,在陈姝团队的带领下,结合“观察者”的技术和地球自身的灵能阵法,日夜不休地攻关。
一周后,一台代号“流放者”的原型机被秘密运往近地轨道。它外形如同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水晶,内部镌刻着无数微缩阵法和能量导管。
侦察小队再次出发,携带“流放者”原型机,悄无声息地接近了c-1278小行星。
行动过程惊心动魄。小队需要将“流放者”精准投送到巢穴核心附近并激活,同时还要避开巢穴本身的防御机制和可能存在的警戒信号。
最终,在付出了两名队员轻伤的代价后,“流放者”成功启动!
只见一道无形的空间涟漪以水晶为中心扩散开来,瞬间笼罩了整颗小行星!下一刻,在侦察小队震撼的注视下,那颗直径数公里的小行星,连同其内部的蚀能巢穴,如同被橡皮擦掉一般,凭空消失了!只在原地留下了一丝微弱的空间波动残留。
“成功了!目标已被放逐至预设的柯伊伯带边缘坐标!”小队传来捷报。
基地内爆发出短暂的欢呼。这是人类首次主动、成功地清除地外“蚀”能威胁,意义重大!这也证明了,结合高等文明技术与自身智慧,地球文明有能力在星际层面扞卫自己。
然而,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就在“流放者”行动成功后的第二天,艾略特那里监测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变化。
月球方向的持续性环境调控辐射……突然增强了!增强的幅度不大,但趋势非常明显!而且,辐射的频率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调整,更加侧重于……提升生命体的精神感知敏锐度?
“他们……注意到了我们的行动?”陈姝博士推测道,“这种调整,是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的反应和……思维波动?”
仿佛是为了印证这个猜测,几个小时后,基地收到了“观察者”发来的第二条信息,依旧简短冰冷:
“清除行动效率符合预期。注意:环境优化进程加速,旨在提升样本适应性及观测数据质量。新威胁预警:检测到‘蚀之源海’活性峰值接近。疑似高维渗透通道构建中。坐标推算中,后续通报。”
信息一如既往地提供情报,但也毫不掩饰地将地球称为“样本”,并将环境调控称为“优化”。
林清弦看着这条信息,心中那股不安感越来越强。“观察者”的合作,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全方位的实验。他们提供工具和情报,观察“样本”如何应对危机、如何成长,甚至……如何思考。
而那个即将到来的、来自“蚀之源海”的“高维渗透”,恐怕将是这场实验中,最残酷的一轮考验。
地球,在两大高维存在的夹缝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