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灯影织梦·线引归途(2/2)
苏大娘见状,把刚熬好的鱼胶分装成碗,递给孩子们:“慢点吃,锅里还有。”一个瘦得只剩皮包骨的小男孩捧着碗,眼泪掉在粥里,含糊地说:“俺娘……也会熬鱼胶,她说等俺找到船,就绣个平安结挂在帆上……”
苏航的心猛地一揪。他想起沈知砚说的“同心结绣法”,转身冲进里屋,翻出苏大娘的绣筐——里面还剩些海丝,是沈知砚送的谢礼。“娘,帮我个忙!”
客栈的灯下,苏航笨拙地捏着绣花针,苏大娘在一旁帮他穿线。海丝在两人指间流动,苏航的针脚歪歪扭扭,苏大娘就轻轻拽着线,帮他把针脚理直。他们绣的不是帆,是个小小的平安结,结绳里藏着盏灯笼,灯笼下绣着艘迷你小船,船帆上用银线绣着个字:“家”。
“这样……能行吗?”苏航看着歪歪扭扭的结,有些不好意思。
苏大娘却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傻孩子,平安结哪有规矩的?心到了,结就灵了。”她拿起那个难民小男孩的破船票,把平安结系在票根上,“拿着,这上面有家的方向。”
小男孩攥着平安结,海丝在他掌心亮起微光,他突然指着客栈门口的灯笼:“俺看见了!灯里有船!”
众人望去,只见归帆客栈的灯笼光晕里,竟真的映出艘小小的船影,船帆上的“家”字在光里闪闪烁烁。沈知砚的徒弟惊叹道:“海丝认的不是手艺,是真心!苏兄弟这结,比我家先生绣的归帆还亮!”
夜深时,难民孩子们在客栈的偏房睡熟了,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笑意。苏航和苏大娘坐在堂屋,看着那幅缩小版的“归帆小品”,海丝在月光下泛着温柔的光。
“航儿,”苏大娘忽然开口,“沈老板说,海丝能织梦,你说……那些孩子能梦到自己的家吗?”
苏航望着窗外的江雾,远处的归帆在雾中若隐若现:“会的。”他拿起那个歪歪扭扭的平安结,海丝在他掌心发烫,“您看,这结在发光呢。线能引着船回家,梦也能跟着光找到方向。”
正说着,码头传来船笛声,是晚归的渔船靠岸了。渔民们扛着渔获走过客栈,看到门口的灯笼,都笑着打招呼:“苏大娘,今晚的鱼胶香飘十里地!”“苏航兄弟回来啦?下次出海带上我家小子,让他学学规矩!”
苏大娘笑着应着,往渔民手里塞刚蒸好的馒头。苏航看着这一幕,忽然明白沈知砚为何说“归帆图缺的是盼归的心意”——所谓归帆,从来不是一艘船的独航,是无数盏灯的守望,是无数双手的牵引,是有人在码头等你卸下行囊,有人在厨房为你温着鱼胶,有人在灯下帮你把歪歪扭扭的平安结,系成最温暖的模样。
堂屋的灯笼摇曳着,将苏航和苏大娘的影子投在“归帆小品”上,海丝绣的帆影里,仿佛多了两道依偎的身影。沈知砚绣的旭日正缓缓升起,把金光洒满海面,那些在客栈偏房熟睡的孩子,嘴角都挂着笑,梦里定是看见了家的方向——那里有灯,有线,有等他们归来的人。
苏航拿起针线,海丝在他指尖流转。他要再绣个平安结,这次绣的不是船,是片海,海里漂着无数盏灯笼,每盏灯笼下都有个等归人的身影。他想让所有漂泊的人都知道,线能引着船穿过风暴,灯能照着梦找到归途,只要心里装着牵挂,走到哪里,都不算远。
厨房的鱼胶还在咕嘟作响,香气漫过堂屋,缠上那幅归帆图。海丝绣的帆影里,仿佛真的传来了海浪声,混着客栈的笑语,在暮春的夜里,织成了一首温暖的歌——那是家的声音,是线的牵挂,是千万盏灯,共同点亮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