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众妙扣玄考境开(2/2)
田朗手中茶盏“啪”地炸裂,滚烫的茶汤淋在袍角竟浑然不觉。他耳畔似有万千梵唱轰鸣,又似清风拂过亘古冰原,“你知道众妙之门在哪儿?”田朗颤声问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王刑每吐一字,屋檐下的铜铃便无风自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田朗的元神突然脱离躯壳,悬浮在太虚之中。他看到自己的道种如逢甘霖,原本停滞的阴阳二气竟开始交融转化——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生生不息如环无端。
“众妙之门,在有无之间。”王刑最后一句落地,田朗紫府内“咔嚓”一声脆响,困锁他十年的元仙中阶桎梏轰然洞开!
一刻钟后,田朗周身明灭的霞光渐敛。他郑重整衣,对王刑深施一礼:“大道指点之恩,胜似半师。”
王刑慌忙扶住,却见对方眼中澄澈如赤子,再无半分轻视。他忽觉胸中块垒尽消,竟也躬身还礼:“你点破我着相之执,何尝不是半师之谊?”粗布衣袖垂落时,带起一阵清风,“三人行,必有我师——今日方知圣贤诚不我欺。”
田朗闻三人行言,再次心神剧震,耳畔似有洪钟回荡,刚刚突破的境界竟然完全巩固了。他望着这个曾被他嗤之为“土鳖”的老者,此刻竟如见古圣遗风。檐角铜铃犹在余韵中轻颤,恍若天道垂询——究竟是谁在度化谁?
王刑与田朗的对话声虽轻,却如金石相击,在寂静的考场荡开细微的涟漪。那些埋头疾书的学子们笔锋未顿,只当是寻常的师长闲谈——毕竟在精英云集的太学院,元仙论道早已是司空见惯的景象。
可荀礼执笔的手却猛然僵住。狼毫笔尖悬在宣纸上方三寸,一滴墨汁坠落,在桌子上晕开漆黑的漩涡。他的瞳孔剧烈收缩,耳边仿佛有黄钟大吕轰鸣——“众妙之门,在有无之间”这八个字,竟与他昨夜参悟《青囊丹诀》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篇章遥相呼应!
斜前方的刘聪突然捂住嘴,指缝间漏出半声哽咽。这个向来以冷静着称的寒门天才,此刻正死死盯着试卷上“阴阳转化”的论述题。那些曾被师长们批为“匠气”的答案正在他脑海中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王刑那句“火候要像熬粥”的糙理——原来最精妙的丹道至理,竟藏在人间灶火的烟火气里?
“啪!”
李铭的指尖在桌面上无意识地划着“道可道,非常道”的笔画。这位出身丹药世家的贵公子,此刻终于明白为何祖父总说“真正的丹方不在玉简里”——王刑那些被嘲笑的“土灶心得”,分明是把大道化进了每一缕柴火!
考场角落传来纸张撕裂的脆响。最年轻的弟子赵萱竟将桌子抓出了五道指痕,她颤抖的睫毛上挂着细碎泪光。三个月前她还在嘲笑王刑“炖老母鸡”的比喻粗鄙,此刻却如醍醐灌顶——所谓“文武火候”,不就是将《大帝内经》的“刚柔相济”具象成灶膛里明灭的炭火?
荀礼深吸一口气,笔锋突然如游龙般挥洒。那些曾被系里教授贬为“离经叛道”的见解,此刻在“有无相生”的玄理加持下,化作字字珠玑的雄文。他忽然想起今晨王刑蹲在台阶上啃烧饼的模样——老人胡须上沾着的芝麻,此刻想来竟比丹炉里的金砂更近天道。
监考官疑惑地望向这片突然文思泉涌的考区。那些学子们额间蒸腾的氤氲紫气,分明是顿悟时才有的“神游太虚”之相。可这寻常的理论考核,何时成了证道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