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荆州之战(2/2)
在几处关键水道,文聘提前布设了暗桩、沉船,部分还挂上铁链形成简易拦阻,迫使吴军大船进入狭窄、不利机动的区域,再集中火力打击。
在汉水方向关平和廖化二人利用铁索和暗桩,配合岸防,成功挫败了曹仁象征性的试探性进攻,曹仁见荆州防御森严,关羽主力未动,遂作壁上观。
吴军虽然凭借兵力优势和水军传统强项,拔除了几处外围水寨,但付出了惨重代价,其多艘楼船被焚毁或重创,推进速度极其缓慢。文聘的水军如同附骨之疽,让吕蒙的主力如陷泥潭。
就在水陆两军陷入焦灼的时候,陆逊不愧为帅才,他敏锐地发现文聘的水寨体系虽强,但陆上连接相对薄弱。他亲率精锐步卒和大量攻城器械,从陆路猛攻连接江陵与沿江水寨的长坂桥要塞,并分兵威胁公安。
关羽并未因陆逊的攻势而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城野战,安陆之战的教训他铭记于心,关羽深知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坚城和民心。所以他提前将城外粮草物资、部分百姓迁入城内,不给陆逊就地补给的机会。
关羽亲临一线,指挥若定。哪里敌军攻势猛,哪里就及时增援。他高大的身影和沉稳的指挥,本身就是守军的定海神针。再加上刘长明离开之前所留下的连弩、还有小型投石机、滚木礌石、烧沸的金汁……在无数次的演练下,已被守军娴熟运用。尤其是金汁,其恶臭和恐怖的烫伤效果,给攀城的吴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和心理阴影。
当陆逊的攻城部队疲惫,或出现破绽时,关羽会果断命令赵累率领精锐预备队,从侧门或暗道突然杀出,进行短促有力的反冲击,焚毁吴军攻城器械,杀伤其有生力量,随即迅速撤回城内。这种战术让陆逊的攻城部队疲于奔命,士气受挫。
徐庶坐镇江陵中枢,如同下棋般统筹全局。他不断接收来自前线、烽燧、细作的庞杂信息,迅速分析判断。在庞大的情报系统运作下,徐庶成功识破了伪装成荆州溃兵的东吴士兵,他们原本企图混入江陵作乱或散布谣言,却被徐庶布下的甄别机制(口令、籍贯盘查、熟人指认)识破,悉数擒杀。
并且通过分析吴军兵力调动、补给线、将领旗号,徐庶准确判断出吕蒙主力仍在江面与文聘缠斗,而陆逊的陆路攻势虽猛,但受限于兵力,无法对江陵构成致命威胁。他建议关羽将主要精力和预备队用于江陵城防,对陆逊部以挫其锐气为主。
就在关羽、徐庶等人多方面的配合之下,江东大军竟是没有得到一点儿好处,荆州攻防战彻底陷入了焦灼中,而孙刘联盟也在此刻彻底宣告了破裂。
前线攻坚受阻,江陵、公安久攻不下,伤亡日增,而且水军被文聘死死缠住,更传来刘备在汉中势如破竹(法正故意泄露消息)的“噩耗”。吕蒙和陆逊意识到,偷袭的最佳时机已失,再打下去,不仅难以攻克坚城,还可能被刘备回援的主力与荆州守军前后夹击!
吕蒙虽不甘心,但作为理智的统帅,他必须止损。与陆逊商议后,吴军开始有组织地后撤。水军舰队掩护着步卒,缓缓退出荆州水域,屯兵在了乌林区域,与荆州隔江相望。
关羽站在江陵城头,看着退去的吴军舰影,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绿袍上沾染着烟尘和血迹,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徐庶、文聘、蒯越来到他身边。
“君侯,东吴退了。”徐庶平静地说道,眼中带着疲惫,也有一丝欣慰。
“文将军,居功至伟!”关羽看向文聘,郑重抱拳。
文聘肃然还礼:“全赖君侯坐镇中坚,徐军师运筹帷幄,蒯别驾安定人心,将士用命!聘,分内之事。”
蒯越捋须微笑:“此役,孔明军师遗策,如定海神针。我荆州军民一心,方保家园不失!”
城下,军民们开始清理战场,救治伤员。虽然损失不小,但核心江陵、公安巍然屹立,荆州根基未损!更重要的是,此战彻底检验了刘长明留下的防御体系:
“天眼”烽燧提供了关键预警。
“江夏壁”水寨迟滞消耗了敌军主力。
“磐石”城防和“人心”所向,让陆逊的利刃无功而返。
而关羽,这位曾经的“骄于士大夫”的猛将,在此战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沉稳、坚韧、信任与协作。他完美地扮演了定海神针的角色,信任部属,执行策略,不贪功冒进,最终守住了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