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江东疑虑(1/2)
刘长明前脚刚离开洛阳,东吴的使臣,中大夫郑胄,后脚便捧着孙权的亲笔国书抵达了魏都。国书言辞恭谨中带着试探,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催促魏帝曹丕履行盟约,约定再次伐蜀的日期与方略。
洛阳,崇华殿。
郑胄行礼毕,恭敬呈上国书:“吴王殿下恭问大魏皇帝陛下圣安。前番五路伐蜀,虽未尽全功,然已重创伪汉元气。今伪汉新败,关羽、诸葛亮疲于奔命,实乃天赐良机!吴王愿再整水陆雄师,为陛下前驱,共击巴蜀!恳请陛下明示王师动向,约定日期,东西并进,毕其功于一役!”
曹丕高踞帝座,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眼神却冰冷如霜。他接过内侍转呈的国书,随意扫了一眼,便置于案上。
“郑大夫请起。”曹丕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吴王忠勇,朕心甚慰。然……”他话锋一转,露出“无奈”之色:
“前番大战,我大魏将士奋勇杀敌,虽挫蜀寇锋芒,然自身损耗亦巨!更兼北疆不靖,鲜卑、乌桓诸胡,见我中原有事,蠢蠢欲动,屡犯边塞!朕已命并州刺史田豫、幽州刺史王雄,调集重兵,严加备御。此等胡虏,如附骨之疽,不除不足以安北境!”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推心置腹”:“且值此隆冬时节,天寒地冻,江河冰封,舟师难行,步卒苦寒。强行用兵,非但事倍功半,更恐士卒怨嗟,折损国力。此非用兵之时也!”
最后,曹丕抛出一个看似“诚意”的承诺:“郑大夫可回复吴王:待朕扫清北虏边患,积蓄足够粮秣军械,待春暖花开,江河解冻,必当再议伐蜀大计!届时,朕当亲书国书,与吴王约定日期,水陆并进,共诛国贼刘备!望吴王厉兵秣马,静待天时!”
侍立一旁的华歆立刻帮腔:“陛下所言甚是!攘外必先安内!北虏不靖,如芒在背,焉能全力西顾?吴王稍安勿躁,待我天兵扫清边尘,自当共讨西蜀!”
司马懿则眼观鼻,鼻观心,沉默不语,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让郑胄不敢质疑。
郑胄听着曹丕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华歆的附和,心中疑窦丛生,却又无法反驳。曹丕摆出的困难,北疆边患、冬季不宜用兵,看似合理,暂停伐蜀的承诺也似乎“真诚”,但总给人一种刻意推脱的感觉。他只能强压疑虑,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体恤将士,外臣感佩!定当如实转告吴王。”
看着郑胄退下的背影,曹丕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碧眼儿,你就安心等着吧,等朕的大军,指向的可不是西蜀!
建业,吴王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