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陷入僵局(2/2)
宛城方向:徐庶、关平指挥荆州军,频频出襄樊,北侵南阳,兵锋威胁宛城,搅得中原腹地不得安宁。
合肥方向:太尉陆逊督率江东水陆军,不断攻击濡须口,并遣兵袭扰寿春、六安等地,扬州刺史疲于奔命。
内部压力:二十万大军的每日消耗堪称天文数字,从中原各州郡转运粮草,路途遥远,民夫怨声载道,朝廷内部要求撤军、先定内患的呼声日渐高涨。
曹叡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疲惫与焦虑,他召来司马懿,揉着额头:“仲达,长安久攻不下,四方皆战,粮草转运维艰……莫非真要空耗国力于此?不如暂且退兵,稳固兖豫,再图后计?”
司马懿目光深邃,躬身道:“陛下,诸葛亮亦在苦苦支撑。此刻退兵,则前功尽弃,长安永归蜀矣!且示弱于敌,恐其气势更盛。然多方骚扰,确需应对。请陛下下旨,令曹休、满宠等加强宛城、合肥守备,采取守势,挫敌锐气即可。长安之战,臣必寻得破绽!”
然而,蜀汉一方同样不好过。诸葛亮虽预料到后勤压力,但实际情况比想象的更糟。
粮道艰辛:褒斜道、子午道等秦岭栈道运输效率低下,冬季更是难行。虽有李严在汉中竭力督运,粮草抵达前线时往往损耗巨大。
民心未附:长安虽得,但雍凉地区被曹魏统治多年,人心并非真正归附。各地豪强、降官降将阳奉阴违,小股叛乱、袭击粮队、散布谣言之事层出不穷。马超、费祎在陇右镇压叛乱的军报几乎每日不断,极大地牵扯了精力。
士卒疲敝:长期对峙,土气不可避免地下滑,思乡之情蔓延,非战斗减员日益增多。
刘备与诸葛亮同样面临抉择:进,无力突破司马懿坚固的防线;退,则好不容易夺下的长安可能得而复失,北伐大业遭受重挫。
于是,一场奇特的景象出现了。在长安郊外的原野上,两大帝国最精锐的军队,隔着冰冷的营垒和冻土,默默地对峙着。大规模的会战不再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的斥候交锋、巡逻队的遭遇战、以及无休止的土木作业——加深壕沟,加固营垒,仿佛要将这场对峙永久化。
雪花开始零星飘落,很快变成了鹅毛大雪,将战场染成一片苍茫的白色。严寒冻结了土地,也似乎冻结了时间。双方士兵蜷缩在营帐里,靠着微弱的火堆取暖,听着帐外呼啸的风声,计算着回家的日子。
曹叡最终没有立刻撤军,但在司马懿的建议下,悄然削减了部分前线兵力,调往宛城、合肥方向增强防御,并将后勤重心转向巩固现有防线,做长期对峙的准备。
诸葛亮则下令魏延、赵云撤回主力,依托长安城和周边险要,深沟高垒,转入战略防御。同时加派王平、张翼等率灵活部队,清剿雍凉地区的叛乱,并严厉整肃后勤线。
这个冬天,对于魏蜀双方而言,都异常漫长而艰难。长安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了两国的主力,消耗着彼此的国力。胜利的天平,并未因任何奇谋而倾斜,反而在冰雪与疲惫中,等待着下一个变数的到来。无论是刘备还是曹叡,诸葛亮还是司马懿,都深知,这场决定国运的战争,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真正的较量,或许在来年春天,或许在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