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国葬!(1/2)
当诸葛亮下令将先帝龙棺抬上长安城头时,司马懿的斥候正将密报塞入信鸽脚筒——那信鸽却撞在突然升起的七七四十九盏孔明灯上,带着燃烧的羽毛坠入汉军大营:“报!蜀军正在渭水南岸筑坛…”“等等,他们为何在敲庆典的鼓乐?”
---
刘备、关羽、张飞同日崩逝的噩耗,如同三道九天惊雷,将长安行宫内的蜀汉众臣劈得魂飞魄散。巨大的悲痛尚未消化,一个更为冷酷的现实已如冰水般浇下——皇帝与两位军方顶梁柱同时离世,消息一旦传出,莫说城外虎视眈眈的曹叡二十万大军,便是这刚刚收复、人心未附的雍凉之地,顷刻间便会烽烟四起,叛乱丛生!
密室之内,灯火摇曳。诸葛亮面色惨白,眼窝深陷,仿佛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但他强撑着摇摇欲坠的身躯,主持着这场关乎国运的紧急会议。庞统、李严、赵云、蒋琬、费祎等核心重臣齐聚,人人脸上都笼罩着绝望与焦虑。
“必须秘不发丧!”李严率先开口,语气急促,“当务之急,是立刻封锁一切消息!严密控制行宫内外,对外只称陛下与二位将军忧劳成疾,需静养数日。同时,丞相应立即以陛下名义发布诏令,命各处坚守营垒,无令不得妄动,违令者斩!争取时间,待太子安稳即位,大局稍定,再徐图后计!”
蒋琬眉头紧锁:“李尚书所言虽是常理,然……如此惊天之事,如何能长久隐瞒?军中岂能无猜疑?雍凉豪强,其心各异,恐早有魏军细作混入长安!一旦消息走漏半分,后果不堪设想!”
庞统眼神锐利,补充道:“即便消息不走漏,陛下与关张二位将军久不露面,曹叡、司马懿岂是易与之辈?彼必生疑,若遣使来‘探病’,或更狠辣,直接挥军猛攻试探,我军士气低迷,如何抵挡?届时,不攻自乱!”
众人各抒己见,却都绕不开一个死结:瞒,瞒不住,且被动;不瞒,则立刻就是灭顶之灾!密室内的空气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一种无力的绝望感在蔓延。就连智计百出的庞统,此刻也觉棘手无比。
就在一片悲观议论中,一直沉默的诸葛亮缓缓抬起了头。他的眼中虽然布满血丝,却重新燃起了一种异常冷静、甚至带着一丝疯狂决绝的光芒。
“诸公,”他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瞒,是瞒不住的。示弱,则必遭雷霆之击。”
他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重重点在长安之上:“既然如此,我等便不瞒了!非但不瞒,还要大张旗鼓,通告全军、全城、乃至天下——我大汉章武皇帝、大将军、车骑将军,已然龙驭上宾,忠魂归天!”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所有人都像看疯子一样看着诸葛亮。
“丞相!不可!”“此乃自取灭亡之道啊!”“丞相三思!”
诸葛亮猛地抬手,止住了所有人的惊呼。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兵法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司马懿多疑,曹叡年少而矜持。我若遮遮掩掩,彼必断定我心虚力怯,倾力来攻。我若反其道而行之,公然发丧,举哀成服,彼反而惊疑不定!”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剖析,语速加快:“彼必疑我有诈!疑我诸葛亮设下陷阱,诱其来攻!疑我先帝虽崩,然必有后手!更疑我军哀兵之势,或欲拼死一搏!此时,我非但要发丧,还要在渭水之畔,为先帝举行最盛大、最隆重的国葬!让曹魏的斥候看得清清楚楚!我要让这冲天缟素,不是我军崩溃的象征,而是疑兵之计的帷幕,是震慑敌胆的号角!”
他看向众人,眼中是前所未有的决断:“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策!唯有如此,或可争得那一线生机!为先帝丧仪,太子即位,稳固内部,争取时间!”
室内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诸葛亮这大胆到极点的计划震撼了。庞统目光闪烁,率先反应过来,抚掌道:“奇策!虽是行险,然纵观眼下,竟似唯一可行之道!仲达多疑,必中此计!”
李严仍觉不安:“可是……万一曹叡不受疑,悍然进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