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士心北归:杜畿来投(1/2)
当刘禅“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誓言随着长安新铸的铜钟声传过黄河时,杜畿在邺城旧宅里默默烧掉了曹丕赏赐的《典论》,对九岁岁的杜预叹道:“走吧元凯,带你去看看……真正的华夏正朔在哪儿。”
---
公元231年,深秋,长安。
迁都大典的余晖尚未散尽,新铸的“景耀钟”浑厚的声响每日清晨仍会准时荡过渭水,传遍这座正在急速复苏的古老帝都。街市之上,除却原有的蜀中、荆楚口音,越来越多的关洛雅言、甚至河北、中原口音开始混杂其中。客栈爆满,酒肆喧嚣,太学与格物院门前,更是时常有操着各地口音的士子与工匠徘徊等候。
刘禅那句在登基大典上、由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同一声惊雷,劈开了东汉末年以来笼罩在士人心头的阴霾与彷徨。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决绝的姿态,将偏安一隅的季汉政权,一下子拔高到了继承汉室风骨、直面北方强敌的正统地位。这对于许多仍心怀汉室、对曹魏篡逆耿耿于怀的中原士人而言,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加之诸葛亮推行的一系列新政:不拘门第、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虽未明言科举,但已有其雏形;重视实务、鼓励创新的“格物”风气;以及迁都长安后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与北伐决心,都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北方的人才跨越秦岭、渡过黄河,前来投奔。
曹叡虽然暴跳如雷,但是他也没办法,他总不能杀光这些前去长安的士子吧,如果真这样做的话,还没等蜀汉打过来,他这边的中原大地就要彻底乱起来了,所以曹叡只能采取安抚的措施,一方面推进陈群所改革的九品中正制,一方面宣传曹魏的正统性,毕竟曹魏也是汉帝实实在在禅让的,经过曹叡一系列的操作,相比之前,去往长安的士子确实是少了很多,但是还是损失了一些人才。
在这股“北士西迁”的暗流中,一个家族的选择尤为引人注目——那便是京兆杜氏。
河东郡,安邑县。
曾经的曹魏重臣、功封丰乐亭侯的杜畿,如今已垂垂老矣,赋闲在家。他坐在书房中,窗外秋风萧瑟。案上,摆着一份从长安传来的《求贤诏》抄本,以及几份详细记述蜀汉新政、尤其是“格物院”和太学改革情况的密报。
他的孙子,年仅九岁却已显露出非凡聪慧与沉稳的杜预,侍立在一旁,安静地阅读着祖父收集来的关于长安的消息,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思索的光芒。
“元凯,”杜畿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清晰,“你看这长安气象,比之邺城如何?”
杜预放下绢帛,认真答道:“孙儿听闻,长安朝堂,颇有中兴之象。丞相诸葛亮,虽行新政近乎霸道,然其法度严明,务实际而轻虚名,重功效而薄门第。且陛下‘守国门’之誓,天下震动,人心颇向之。反观邺城……”他顿了顿,没有再说下去。曹魏内部,曹丕死后,曹叡虽算明君,但宗室与士族争斗日益激烈,政局波谲云诡,令人心寒。
杜畿长叹一声:“是啊……曹孟德一世英雄,然其子篡汉,终究失了大道名分。我杜氏世代汉臣,食汉禄,受汉恩。昔日委身事魏,乃时势所迫,权宜之计。如今……”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南方,“汉室有再兴之兆,天子有雄烈之志,丞相有经纬之才……更难得的是,其用人,竟能不拘一格!格物院中,工匠可与士子同席;郡县小吏,但有实绩便可超擢……此等气象,方是真正的大汉胸襟!”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杜预:“我老了,此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你,元凯,你的路还长。你的才学,不应埋没于这日渐沉暮的邺城,不应耗费在无休止的党争倾轧之中。长安,才有你施展抱负的天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