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先不北伐了吧!(1/2)
当诸葛亮在未央宫朝会上掏出那卷《关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暨暂缓北伐的若干意见》时,魏延的刀疤脸拧成了川字:“丞相……您是不是被长安的胡饼噎坏了脑子?”
---
长安的清晨,未央宫偏殿。
侍中董允捧着今日待批的奏章,如往常一样躬身入内,却差点被门槛绊了个跟头。
他目瞪口呆地看着殿内景象:原本悬挂《隆中对》拓本的墙壁上,此刻贴着一张巨大的、画满奇怪表格和箭头的桑皮纸,上书几个歪歪扭扭却气势十足的大字——“季汉三年发展规划及年度KpI分解图——试行版”。丞相最爱的古琴被挪到了角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打磨光滑的黑木板,上面用白色石膏块写着密密麻麻的“产业链”、“规模化”、“刺激内需”等令人费解的词语。
而他们那位素来羽扇纶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相父诸葛亮,正挽着袖子,没错,是挽着袖子!,一手拿着块啃了一半的胡饼,一手用炭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嘴里还念念有词:
“……盐铁专营利润模型得优化,引入竞争性投标……啧,这帮世家肯定要跳脚,不管了……蜀锦出口退税几个点合适?得算算边际效益……哎哟这算盘打得慢死了,好想念Excel啊……”
董允:“……”他默默退了出去,抬头看了看天,怀疑自己还没睡醒。
不一会儿,费祎、蒋琬等重臣也来了,同样在门口石化。
“诸位愣着作甚?进来开会!”殿内传来诸葛亮中气十足的招呼声。
众人硬着头皮进去,只见他们的丞相眼睛亮得吓人,仿佛发现了什么绝世宝藏。
“诸位!”诸葛亮兴奋地挥舞着炭笔,“以前咱们地盘小,人口少,只能拼命北伐,以攻代守。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有关中沃野,有巴蜀粮仓,有荆扬之利,人口、资源都不比曹魏差!可以换个打法,随我上朝!”
众臣:“???”
建兴十三年春,长安未央宫。
每日进行的大朝会,气氛庄严肃穆。少年天子刘禅高坐龙椅,虽努力挺直腰板,但仍难掩稚气。衮衮诸公,文武分立,皆屏息凝神,等待着那位总揽朝政的“相父”做出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光复旧都,兵锋正盛,所有人都以为,下一步必然是东出潼关,剑指洛阳,完成先帝未竟之业。
然而,御阶下的诸葛亮轻轻咳嗽一声,从袖中抽出的不是出兵檄文,而是一卷厚厚的、写满了密密麻麻字迹的绢帛。他展开绢帛的动作依旧优雅,带着羽扇纶巾的从容,但说出来的话,却让满朝文武差点以为自己集体幻听。
“陛下,诸公。”他的声音平稳,却投下了一颗炸雷,“亮,恳请陛下下旨,自即日起,暂缓一切大规模北伐军事行动,集中举国之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夯实国力根基。”
朝堂之上,瞬间死寂。落针可闻。
老将军赵云第一个反应过来,白眉紧蹙,出列拱手,语气充满了不解与担忧:“丞相!此言……何意?北伐中原,克复神州,乃先帝遗志,亦是我季汉立国之本!如今我军新胜,士气正旺,雍凉底定,正宜乘胜追击,岂可偃旗息鼓,坐失良机啊!”他话语恳切,带着老臣的赤诚。
“是啊!丞相!”魏延的嗓门更大,他一步踏出,脸上的刀疤都因激动而发红,“以前咱们就益州一疙瘩地方,穷得叮当响,都敢追着曹魏打!现在地盘大了,兵强马壮了,反倒怂了?这叫什么道理!就该一鼓作气,打出潼关,灭了司马懿那老小子!末将愿为先锋!”他身后一众武将纷纷附和,群情激昂。
诸葛亮内心oS:来了来了……就知道会这样。老将军们脑子里只有打打杀杀吗?种田发育一波再平推不好吗?以前是没办法,穷光蛋只能赌命,现在好歹是小康之家了,还去梭哈?
面对质疑,诸葛亮脸上不见丝毫愠怒,反而露出一丝温和而又极具说服力的微笑。他轻摇羽扇,开始输出准备好的说辞:“子龙将军,文长将军,诸位将军,稍安勿躁。”他先肯定对方的忠诚与勇武,“北伐大业,亮一日不敢或忘,此乃国本,毋庸置疑。”
话锋一转:“然,治国如同用兵,需审时度势。昔日我季汉偏居益州,地狭民寡,国力与曹魏悬殊,如幼虎对壮牛。若不持续北伐,以攻代守,待其恢复元气,则我益州危矣。此乃不得已而为之,行险棋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