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润物无声:风化与弃婴之困(2/2)
相比于观念之争,治理弃婴,尤其是女婴问题,更像是一场艰苦的“治安战”。
政策同样严厉:重罚溺婴弃婴者,鼓励举报,设“慈幼庄”收养。
然而,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现在可没有摄像头,也没有完善的基层管理体系,乡亭制度虽在,但难以覆盖所有角落。和现在到处都是派出所和摄像头的时代大不相同。在荒郊野外、深夜时分丢弃婴儿,几乎无法追踪。
即便发现弃婴,也很难找到其父母。邻里往往知情,但因宗族观念或惧怕报复,不愿出面作证。
即便偶尔抓到现行,面对哭天抢地、声称“实在养不活”的贫苦父母,执法官吏也常常难以痛下杀手,最终往往从轻发落,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慈幼庄”倒是很快在各郡县建立起来,收容了一些弃婴。但很快,问题又来了:经费、乳母、管理……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持续性的开支,而且收养的孩子未来如何安置,也是难题。
“丞相”负责此事的官员愁眉苦脸地汇报,“近日慈幼庄收到的女婴明显增多……似乎……似乎有些人家,听闻有此机构,竟故意将不愿养的女婴丢弃在庄外!”
淦!政策好心办坏事了?道德风险出来了!这怎么办?
诸葛亮闭目沉思良久。他知道,弃婴问题的根源,除了重男轻女的观念,更深层的是贫困和社会保障的缺失。只要百姓觉得孩子是负担,尤其是女孩是“赔钱货”,这种现象就很难根绝。
“慈幼庄继续办,而且要办好。”他睁开眼,下令道,“增拨钱粮,招募良善乳母,务必使弃婴得以存活。同时,传令各州郡,对家中有女婴、且生活确实困苦者,提高女婴的补助标准,甚至可略高于男婴!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生养女儿,朝廷同样重视,并非全无依靠!”
他想用经济杠杆,稍微平衡一下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虽然他知道,这依然是杯水车薪。
“另外,”他补充道,“令各‘慈幼庄’细心记录弃婴被拾取的地点、时间、随身物品,或许……或许将来有其父母后悔,想来寻回呢?”这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处理完这些令人沮丧的汇报,诸葛亮独自一人走到庭院中,望着初春的新绿,长长吐出了一口浊气。
他深刻地意识到,治理一个庞大的古代帝国,远不是有点现代知识、出台几个“先进”政策那么简单。经济、军事的改革或许能快一些,但一旦触及社会风俗、伦理观念、文化基因这些深水区,必然会遭遇巨大的阻力,需要无比的耐心和智慧。
“路漫漫其修远兮啊……”他低声吟诵着,不知道是在感叹自己的处境,还是在致敬那位同样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的忠臣。
改革,进入了更加艰难、更需要耐心的深水区。他知道,有些事,急是急不来的。或许,正如他对董允所说,潜移默化,才是当下唯一可行的路。他将希望,寄托于时间,寄托于下一代的教育,寄托于随着经济发展而可能带来的观念缓慢变迁。
而他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播下种子,然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