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武关奇谋:斜谷惊雷(1/2)
当司马懿的手指猛地戳向沙盘上武关的位置时,送往司马师军中的鸽信正与诸葛亮发给关平的密令在伊阙关上空交错而过——前者写着“不惜代价猛攻宛城”,后者只有四个字:“按计行事,待敌自乱”。
---
宛城虽克,关平与徐庶并未急于挥师北上,直捣许昌。反而依托缴获的城防工事,大肆加固,深沟高垒,摆出了一副稳固经营、长期据守的姿态。大军分为三部:一部由霍峻率领,清剿南阳郡内残余魏军据点;一部由廖化统领,维护后方粮道;关平自与徐庶率主力坐镇宛城,严阵以待。
不久,司马师率领的魏国援军前锋抵达宛城以北博望坡一带,与蜀军斥候发生小规模接触后,便就地扎营,并未立刻发动大规模进攻。司马师谨遵其父“稳守为上,牵制为主”的方略,也开始构筑壁垒,与宛城蜀军形成对峙之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司马师愈发感到疑惑。蜀军似乎完全没有北进的意图,每日只是巡逻、操练、加固工事,偶尔派小股部队出来挑衅,也是浅尝辄止。他多次组织试探性进攻,皆被蜀军凭借坚固营垒和精良弩箭击退。
“大将军,”司马师于军中修书,遣快马送往潼关,“儿臣已抵宛北,与蜀将关平对峙。然观其军,只守不攻,深沟高垒,毫无进取许昌之意。其水军控制淯水,游弋频繁,却亦无溯流北上之象。儿臣百思不解,关平、徐庶费尽心力攻克宛城,岂仅为据守一隅?恐其另有诡谋,儿臣不敢擅断,伏请父亲示下。”
书信日夜兼程,送至潼关司马懿手中。
此时潼关前线,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无声博弈已持续月余。司马懿正为蜀军“霹雳营”的消失和诸葛亮不愠不火的攻势而深感不安,接到长子来信,他立刻展开舆图,将宛城局势与潼关局势结合来看。
手指在宛城、许昌、潼关、武关之间来回移动。突然,他的目光死死盯住了武关!
武关,位于秦岭东段,是连接荆州南阳盆地与关中平原的另一条重要通道,虽不如潼关-函谷关道宽阔平坦,但亦是兵家必争之地。若从宛城出发,沿丹水西北而上,便可抵达武关!
一个可怕的念头如同冰锥,刺入司马懿脑海:
“诸葛亮……好大的谋划!他真正的杀招,从来就不是潼关!”
“其以大军压我潼关,以关平取宛城,皆爲佯动!其真实目的,是欲令关平出宛城,西北向,奇袭武关!”
“一旦武关易手,诸葛亮大军便可从潼关正面施压,而关平之军则可从武关涌入关中,甚至直插潼关之后!届时,我潼关大军腹背受敌,粮道断绝,纵有雄关天险,亦成瓮中之鳖!”
司马懿惊出一身冷汗!他终于明白诸葛亮为何不全力攻潼关,为何“霹雳营”消失无踪——那支可怕的攻城部队,很可能正秘密向武关方向运动!关平在宛城的故作姿态,完全是为了麻痹司马师,使其不敢妄动,为自己奇袭武关创造时机!
“速!速传令!”司马懿声音都变了调,对参军陈泰急道,“立刻飞鸽传书武关太守张合,告知蜀军或有奇袭之谋,令其即刻起紧闭关门,加派斥候,严加防范!多备滚木擂石,火油金汁,没有我的手令,绝不可开关门一步!”
“再令!”他看向陈泰,“公台,你即刻点齐两万精兵,连夜出发,火速驰援武关!沿途多派哨探,若遇蜀军,务必死战拖住,绝不可让其靠近武关!”
“末将领命!”陈泰深知事态严重,领命而去。
“还有!”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令司马师!改变方略,不要再对峙了!不惜一切代价,猛攻宛城!哪怕死伤惨重,也要把关平的大军死死钉在宛城,绝不能让他分兵去攻武关!”
一连串的命令,如同疾风暴雨般发出。司马懿试图亡羊补牢,全力封堵诸葛亮这致命的一击。
然而,司马懿的反应,早已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
就在司马懿的命令发出前后脚,宛城蜀军大营,关平也收到了来自潼关方向的密信。信是诸葛亮亲笔,内容简短:“仲达已察,速动。”
关平与徐庶相视一笑。
“军师果然神算,司马懿到底还是看破了。”关平道。
徐庶捋须:“然其已慢了三步。第一步,我取宛城;第二步,我固守惑敌;第三步,马孟起与霹雳营,想必已至武关城外矣!”
事实上,早在攻克宛城之初,甚至更早,在制定整个北伐战略时,诸葛亮的真正目标就锁定了武关!潼关天险,强攻损失太大,即便攻下,魏军也可退守函谷关,战事必然迁延日久。唯有出奇兵,打开武关通道,才能盘活整个战局,彻底瓦解曹魏的关中防御体系。
因此,他明修栈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