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潼关血弈:弃子与攻心(2/2)
邓艾并不动怒,躬身一礼,虽口吃,却字字清晰:“夏侯将军,别来无恙。艾今日来,非为私谊,乃为将军及关中两万将士性命前程而来。”
“哼!巧言令色!要战便战,我夏侯仲权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将军忠勇,天下皆知。”邓艾不疾不徐,“然艾有一事不明,请将军解惑。”
“讲!”
“司马仲达,用兵如神,当知武关失守,潼关难保。其主力撤退,三五日即可悄然完成,为何偏偏要大张旗鼓,留将军在此死守五日?”邓艾的目光锐利起来,“这五日血战,将军损兵折将,而司马懿主力安然抵达函谷关。此举,与借刀杀人何异?”
夏侯霸脸色微变,强自镇定:“胡说!大将军乃是为大局着想,为我主力撤退争取时间!”
“争取时间?”邓艾逼近一步,声音压低,“若真为争取时间,何不趁我军尚未合围,连夜急撤?反而让将军在此吸引我军全力攻击?将军莫非忘了,高平陵之后,司马氏对曹夏侯宗室是如何清洗的么?”
此言一出,如同重锤,狠狠砸在夏侯霸心上!他想起被杀的曹爽一党,想起司马懿日益显露的野心,想起自己身为夏侯子弟,在司马氏掌权的魏国,那尴尬而危险的处境……司马懿此举,是否真有意借诸葛亮之手,除掉自己这个潜在的隐患?
看着夏侯霸阴晴不定的脸色,邓艾知道说中了要害,继续加码:“再告知将军一事。马超、庞统将军已克武关,大军正向我靠拢。陈泰所部,已撤入函谷关。将军如今已是孤军悬于外,后路断绝,援军无望。纵将军不惜此身,愿为司马氏殉葬,可麾下这两万将士,何其无辜?他们的家小,还在洛阳,在许昌啊!”
正在夏侯霸内心激烈挣扎,权衡忠义、家族、将士生死之时,一名亲兵急匆匆闯入,带来一个更如晴天霹雳的消息:“报——将军!函谷关方向传来消息……司马大将军已下令,全面封锁关隘,许出不许进!我们……我们回不去了!”
最后的希望,或者说幻想,破灭了。司马懿不仅抛弃了他们,更是彻底断绝了他们的归路!
夏侯霸猛地站起身,脸色惨白,身体微微摇晃。他环顾四周,看到的是一张张同样绝望、惶恐的将士的脸。
邓艾适时开口,语气诚恳:“将军,大汉皇帝,仁德布于四海。丞相用人,唯才是举。将军若肯归汉,必得重用。麾下将士,亦可免遭屠戮,与家人团聚。将军三思啊!”
长时间的沉默。关楼内,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火把燃烧的噼啪声。
最终,夏侯霸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颓然坐回椅上,挥了挥手,声音沙哑:“开……开关……迎……迎接王师吧。”
潼关巨大的城门,在蜀军将士惊讶的目光中,缓缓打开。夏侯霸率关中剩余将校,素服出降。
诸葛亮闻讯,亲至关前受降。他温言安抚了夏侯霸及降卒,下令妥善安置,并严明军纪,不得骚扰关中百姓。
兵不血刃拿下潼关,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胜利。汉军上下,欢欣鼓舞。然而,诸葛亮的心中,却并无多少喜悦,反而笼罩着一层疑云。
他在众将簇拥下,登上潼关城头,眺望西方司马懿退却的方向,眉头紧锁。
“丞相,夏侯霸已降,潼关已下,为何仍忧心忡忡?”姜维问道。
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道:“伯约,你不觉得……司马懿此番放弃潼关,太过……干脆了些么?”
他分析道:“潼关之重,关乎中原门户。以司马懿之能,即便武关失守,局势被动,他也完全可以利用潼关天险,与我周旋更久。即便最终要撤,亦可组织得更为从容,至少……可以尝试将夏侯霸这支兵马,更多地撤出去。”
“但他没有。”诸葛亮的目光变得深邃,“他选择了最激烈,也是最……残忍的一种方式。让夏侯霸死守,吸引我军全力攻击,几乎是将这两万人置于死地。这……不符合司马懿一贯谨慎、保存实力的作风。”
庞统在一旁接口道:“除非……他本意就不想救夏侯霸,甚至……希望借我军之手,除掉这个曹魏宗室的重要将领?”
帐内一阵沉默。这个推测,太过惊悚,却也合情合理。
“国难当头,司马懿竟行此龌龊之事?”魏延难以置信。
“权力面前,何事不可为?”诸葛亮长叹一声,“若真如此,则司马懿其志……非止于权臣矣。其所图者大,故可牺牲一切绊脚石,哪怕是潼关这两万将士的性命,哪怕是中原门户的暂时洞开。”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凝重:“若真如此,我等面对的,将是一个比曹操更加冷酷、更加难缠的对手。函谷关之后,恐非坦途啊。”
拿下潼关的胜利,并未让诸葛亮感到轻松,反而让他对未来的战局,产生了更深的忧虑。司马懿的“弃子”之举,如同一团迷雾,笼罩在函谷关前,预示着接下来的中原决战,将更加诡谲莫测,凶险异常。
当诸葛亮站在潼关城头,眺望东方那更加险峻的函谷关时,他深知,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司马懿绝非易与之辈,其退守函谷关,如同受伤的猛虎缩回洞穴,反而更加危险。
函谷关前,司马懿亦登关西望。身后是亟待稳定的军心民心,面前是气势如虹的蜀汉大军。他损失了潼关,损失了部分兵力,但他保住了主力,稳住了阵脚。
“诸葛亮……”司马懿喃喃自语,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占了潼关武关,不过是打开了门扉。想进我中原腹地,还需问过我司马仲达,答不答应!”
他转身,对身后的将领们沉声道:“传令下去,严守关隘,整顿军备。诸葛亮远来,利在速战。我偏要与他……比比耐心,耗耗粮草!”
一场新的、或许更加漫长的对峙,在函谷关内外拉开序幕。两位绝代智者的博弈,进入了更加凶险、更加考验国力与意志的新阶段。中原的命运,依旧悬而未决。司马懿的断腕之举,虽显狼狈,却无疑为曹魏政权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也将诸葛亮的北伐大业,拖入了一场未知的消耗战。弈局,远未到终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