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寿春烽烟(2/2)
“将军,城中已有流言,部分军士似有动摇……”副将低声禀报。
文钦烦躁地挥挥手:“加强巡查,敢有惑乱军心者,斩!告诉兄弟们,蜀汉大军不日即到,届时里应外合,必破诸葛诞!”
这话,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底气不足。
围城十余日后,诸葛诞见城中并无投降迹象,决定施加更大压力。这一日,他亲率数百精骑,直至寿春城下弓箭射程之外,命嗓门洪亮的士兵向城头喊话,要求与文钦对话。
文钦闻报,不顾部下劝阻,毅然登城。他一身戎装,按剑而立,与城下的诸葛诞遥遥相对。
“文仲若!”诸葛诞声音洪亮,透过空旷的原野传来,“尔世受国恩,官至方伯,何故背反朝廷,自取灭族之祸?今我天兵至此,城池指日可破!若肯幡然悔悟,开城纳降,我必奏明朝廷,或可免你死罪!若执迷不悟,城破之日,寸草不留!”
文钦闻言,怒发冲冠,厉声反驳:“诸葛公休!休要在此惺惺作态!背反朝廷者,非我文钦,乃是那司马懿老贼!”
他声音更大,充满了悲愤与质问:“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如何对待曹氏宗亲?如何对待国家忠良?大将军曹爽何罪?竟遭满门屠戮!此乃人臣所为?此乃朝廷法度?司马懿跋扈专权,形同篡逆,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我文钦今日举兵,非为私利,实为清君侧,正朝纲,为国除奸!”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在城下每一个魏军将士的心上,也敲在了诸葛诞的心上。高平陵之变的血腥和司马懿的狠辣,是近来魏国上下讳莫如深却又无法回避的阴影。许多将士低下头,面露复杂之色。
诸葛诞一时语塞。他身为魏臣,自然知晓其中是非曲直。司马懿的手段,确实酷烈,难服众心。他本人对司马氏也并非全然心悦诚服,只是出于种种考虑而选择站在司马懿一边。此刻被文钦当众质问,他竟不知该如何反驳。难道要他说司马懿做得对?还是要他承认自己是在助纣为虐?
城上城下,陷入一种诡异的寂静。只有战马的嘶鸣和旗帜猎猎作响。
文钦见诸葛诞沉默,知道自己戳中了要害,继续高声道:“公休!你亦乃名门之后,诸葛氏世代忠良!岂可屈身事贼,为虎作伥?何不与我联手,共讨国贼,匡扶魏室,留名青史!岂不胜过为逆臣鹰犬,遗臭万年?!”
这话,已近乎赤裸裸的劝降和离间了。
诸葛诞脸色变幻不定。他身后的将领和士兵们也都屏息凝神,看着他们的主帅。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不确定的气息。
良久,诸葛诞猛地抬头,却并未回答文钦的话,而是拨转马头,对身后传令兵沉声道:“传令各军,今日……暂停攻城,后退三里下寨!严密监视城中动向!”
说完,他不再看城头一眼,率亲卫径自回归本阵。
魏军阵营中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但军令如山,大军开始有条不紊地后撤。
城头上的文钦和守军,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一番唇枪舌剑,竟换来这样的结果。诸葛诞没有怒而攻城,也没有被说服倒戈,而是选择了……退兵?虽然只是暂时的暂停和后撤,但这无疑给了寿春守军一丝喘息之机,也让整个战局瞬间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文钦望着远去的魏军背影,眉头紧锁。他不知道诸葛诞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是缓兵之计?还是自己的话真的触动了他?寿春的命运,似乎在这一刻,又系于诸葛诞那复杂难明的内心抉择之上。
而退回大帐的诸葛诞,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对着地图,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忠与奸,家与国,个人前途与天下大义,这些沉重的问题,伴随着文钦那尖锐的质问,在他脑海中激烈交锋。寿春城下的战火,暂时熄灭了,但另一场关乎人心的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