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潼关白幡(2/2)
“其三,其国内,曹氏旧臣岂真甘心俯首?淮南文钦之叛虽暂平,然隐患犹在。此乃外强中干!”
他条分缕析,将当前不利局势下的有利因素一一指出,渐渐驱散了帐中的悲观气氛。
“故,当此之时,我军当暂避锋芒,固本培元!”
“传令:
一、大军主力,退守潼关、武关,依托坚城,深沟高垒,进行休整。抚恤伤亡,重整军备,尤其是……秘密重建、改进霹雳营!此事由士元总责,务求精益求精,克复旧弊!”
“二、飞书长安陛下,详陈战况,为孟起将军请功乞谥!要大张旗鼓,以国礼葬之,激励忠义,凝聚人心!”
“三、传谕关平、徐庶,稳固宛城,经营南阳,抚慰新附,以为将来东出之基。”
“四、令马岱、马承,统率西凉铁骑余部,加以整训,以为全军锋锐,待时而动!”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众将,最终落在依旧悲愤难平的魏延身上:“文长,报仇雪恨,非凭一时血勇。待我军休整完毕,霹雳重生,粮草充盈,士卒用命之时,亮,亲与你同往函谷关,取司马懿之首,祭奠孟起与所有阵亡将士之英灵!”
诸葛亮的部署,理性而长远,既安抚了军心,又指明了方向。众将虽心有不甘,但也知此为眼下最稳妥之策,纷纷领命。
与潼关的悲戚白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阳城的喧嚣与“喜庆”。
马超的首级(虽归还尸体,首级作为重要战利品被留下)被以石灰处理后,盛于木匣,快马送入洛阳。连同一起送达的,还有司马懿亲笔书写、详细描述函谷关大捷、阵斩蜀汉骠骑将军马超、重创其霹雳营的捷报。
朝堂之上,原本因淮南之乱、潼关武关失守而对司马懿颇有微词,甚至暗中酝酿弹劾的声浪,瞬间被这巨大的胜利冲得七零八落!
“大都督神威!一举击溃蜀寇,阵斩马超,扬我大魏国威!”
“此乃陛下洪福,天佑大魏!”
“司马公真乃国之柱石,社稷之幸!”
颂扬之声不绝于耳。皇帝曹芳亦下诏褒奖,晋封司马懿为相国,加殊礼,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司马懿府邸,更是门庭若市,前来道贺的文武百官络绎不绝。他依旧保持着那份谦冲退让的姿态,对所有人的赞誉都淡然处之,反复强调此乃将士用命、陛下天威所致。
然而,在他平静的外表下,是愈发稳固的权力和更加凌厉的手段。
他借着大胜之威,以“赏功罚过、整顿防务”为名,迅速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
将一些在此战中表现不佳或与他并非一心的将领明升暗降,调离关键岗位。
大力提拔此战中表现出色的陈泰、州泰、王经等心腹将领,并安插其子弟、亲信进入禁军和关键州郡。
对朝中仍有异心的曹氏旧臣,或拉拢,或监视,或寻由头罢黜,进一步清洗朝堂。
经此一役,司马懿不仅成功化解了来自蜀汉的军事危机,更借此战功彻底压倒了内部的所有反对声音,将曹魏的军政大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中。朝局,在短暂的动荡后,以一种近乎独裁的方式,再次“稳定”了下来。
长安,未央宫。
接到诸葛亮奏章和前线详细战报的刘禅,亦是悲痛不已。他虽年幼登基,与马超接触不多,但深知这位“锦马超”的威名和对大汉的功绩。他立刻下旨:
追赠马超为大司马,谥号“威侯”。以亲王礼仪,于长安郊外择吉地厚葬,命有司建造陵园,四时祭祀。厚恤其家,其子马承袭爵,马岱加封显职,其余西凉旧部皆有封赏。
葬礼之日,长安万人空巷。白色的纸钱如同雪片,洒满了从皇宫到陵墓的漫长道路。大汉的龙旗与白色的引魂幡交织在一起,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刘禅率文武百官素服送葬,诸葛亮于潼关军中也设立灵位,率全军将士遥祭。
马超的遗体,最终安息在了他未能亲眼看到光复的故土——关中的土地上。他的死,如同一道深刻的伤痕,烙印在了季汉的历史上,也烙印在了每一个汉军将士的心中。
潼关的蜀军,在经历短暂的悲愤与躁动后,在诸葛亮的强力弹压和理性规划下,渐渐恢复了秩序。他们舔舐伤口,重整旗鼓,将悲痛转化为更强的训练动力和复仇意志。霹雳营的工匠们在庞统的督促下,日夜不停地钻研、改进,试图打造出更强大的战争器械。
而函谷关后的司马懿,也并未因一场胜利而盲目乐观。他深知诸葛亮的坚韧与可怕,更加紧了函谷关乃至整个洛阳防线的建设,广积粮,高筑墙,准备应对下一次,必将更加凶险的冲击。
一场风暴暂时平息,但更大的暗流正在积聚。马超的鲜血,并未熄灭北伐的火焰,反而如同落入滚烫的冷水,激起了更深的波澜。只是下一次烈火烹油之时,又将是谁家天下?潼关与函谷关之间的沉默对峙,预示着未来的较量,将更加残酷,更加考验两个政权的底蕴与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