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271章 洛阳暗涌

第271章 洛阳暗涌(1/2)

目录

当司马懿卸下的大将军印绶与钟会报捷的露布同时送入洛阳皇宫,小皇帝曹芳手中的蜜饯碟子惊落在地——阶下三公九卿的争吵声里,司马懿第一次看清了柱子上蟠龙金漆剥落后露出的那道魏武帝时期留下的箭痕。

---

洛阳城的初雪,并未能掩盖住战争带来的创伤与朝堂的暗流。司马懿留下陈泰、郭淮整顿函谷关的防务,让司马师巩固许昌至虎牢关一线的防务,他深知自高平陵之变后,朝局不稳,他如今又离开如此之久,如今总算是击退了蜀军,得赶紧返回洛阳了,于是司马懿率领亲卫,风尘仆仆地返回了帝都。但他没有直接回府,而是身着素服,未带仪仗,径直前往皇宫请见天子。

崇华殿内,年仅十余岁的小皇帝曹芳高坐龙椅,脸上带着几分与其年龄不符的惶惑与不安。殿下,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气氛凝重。以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为首的亲近司马氏的官员,与以光禄大夫郑袤、散骑常侍刘放等为首的、心向曹魏皇室的旧臣,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

司马懿步入大殿,未等内侍宣召,便撩衣跪倒,以头触地,声音沉痛而清晰:“臣,司马懿,叩见陛下!臣……有负圣恩,丧师失地,致使潼关、武关、宛城等要隘沦于蜀贼之手,淮南亦遭兵燹,百姓流离……臣,万死难辞其咎!恳请陛下,罢黜臣大将军之职,从严治罪,以正国法,以安民心!”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高柔立刻出列,朗声道:“陛下!司马公此言差矣!蜀贼倾国来犯,诸葛亮狡诈多端,更兼有妖火利器,势不可挡!司马公临危受命,亲赴潼关,运筹帷幄,虽失城池,然亦阵斩蜀寇大将马超,毁其霹雳妖器,挫其锐气于函谷关下!更兼早有安排,令钟会稳定淮南,终使大局得保!此非但无过,实有擎天保驾之大功!岂可因一时一地之失,而罪国之柱石?”

王观等人纷纷附和:“高司徒所言极是!若非大将军,恐今日蜀军已兵临洛阳城下矣!请陛下明鉴!”

然而,郑袤却冷哼一声,出班奏道:“陛下!高司徒之言,臣不敢苟同!潼关、武关,乃中原门户,国之锁钥!宛城、淮南,乃钱粮重地,赋税之源!今尽数丢失,岂是‘一时一地之失’?马超虽勇,不过一介武夫,岂能与千里疆土、百万生民相提并论?司马懿身为大将军,总揽全国军事,丧师辱国,罪责难逃!若不严惩,何以慰藉战死将士之英灵?何以告慰沦陷区之百姓?又何以震慑天下怀有二心之辈?”

刘放也接口道:“正是!且闻听军中传言,司马大将军撤退之时,竟留夏侯霸将军孤军死守潼关,致使夏侯将军力战……力战殉国(他们尚不知夏侯霸已降)。夏侯氏乃国家肺腑之臣,如此作为,岂不令忠臣义士心寒?”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小皇帝曹芳看着,只觉得头晕目眩,手足无措。他下意识地望向身旁的内侍,内侍却也只是低头不语。

司马懿依旧跪着,声音平静无波:“陛下,郑大夫、刘常侍所言,句句在理。臣,确乃戴罪之身。所有封赏,臣不敢受。但求陛下依律惩处,臣绝无怨言。”

他的姿态放得极低,甚至带着一丝“心灰意冷”的意味。这反而让一些中间派的官员心生同情,觉得郑袤等人有些咄咄逼人。

最终,在僵持与权衡之下,曹芳在几位老臣的建议下,下旨:“大将军司马懿,虽有失地之过,然亦有斩将破敌、稳定大局之功。功过相抵,着……降为骠骑将军,仍录尚书事,参赞朝政。望其戴罪立功,早日收复失地!”

这个处罚,看似降级,实则不伤根本。骠骑将军依旧是顶级武职,录尚书事更是掌握了行政实权。司马懿叩首领旨,神色依旧恭谨。

然而,就在司马懿“认罪”风波看似平息之际,郑袤等人却并未罢休。他们深知,动摇司马懿本人不易,便将其矛头转向了另一个目标——司马昭!

“陛下!”郑袤再次出列,声音尖锐,“前有司马骠骑之子司马昭于狱中擅杀辅政大将军曹爽及其三族,牵连无数,朝野震怖!当时司马骠骑曾言,其子乃受奸人蒙蔽,已将蒙蔽之人正法。然,此案疑点重重,司马昭是否为主谋,是否有人指使,尚未查明!只因当时蜀寇来犯,国事危急,不得不暂且搁置。如今大敌已退,正当彻底清查此案,以明是非,以安人心!臣请陛下,下旨重审高平陵一案,提审司马昭!”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司马懿一直低垂的眼睑猛地抬起,眼中闪过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厉色!司马昭是他的次子,血脉相连。高平陵之变,是他们司马家保全性命、彻底掌控朝局的关键一步,虽然司马昭行事鲁莽,未和他商量闯出如此大祸,但在他看来这也是不得不为之事。如今旧事重提,而且要重审司马昭,这无异于要掘他们司马家的根基!

殿内瞬间死寂。所有人都感觉到一股冰冷的压力弥漫开来。

高柔等人立刻出言反对:“郑大夫!此案早已了结,岂可因一面之词,再兴大狱,动摇国本?”

但郑袤、刘放等人显然有备而来,引经据典,咬定“法理公正”、“人命关天”,坚持要求重审。

小皇帝曹芳更加慌乱,他本能地感觉到这个话题极其危险,却又不知如何应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