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长安蛛网:暗影对决(2/2)
“有一个问题,”诸葛亮忽然开口,声音在静夜中格外清晰,“如果你们是‘烛龙’,你们来到长安,首要任务是什么?”
几人一愣。
“自然是建立联系,找到内应,获取情报,策划行动。”徐庶答道。
“不错。”诸葛亮点点头,“那么,他如何与内应建立联系?如何传递指令?如何确保安全?”
他站起身,走到那张巨大的地图前,目光锐利如刀:“‘天眼’抓获的细作,供出的联络方式多种多样,但都指向长安的几个固定区域。而这些区域……”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大多靠近皇城周边,勋贵官邸聚集之地。”
“这说明,‘烛龙’的活动范围,或者说他需要频繁联系的内应,很可能就居住或活跃在这些区域。”陆抗立刻反应过来。
“还有资金,”诸葛亮继续分析,“能够调动如此庞大资金,并且能悄无声息地输送到各地豪强手中,这绝非寻常商号或中低级官员所能办到。背后必然涉及到一个……拥有相当财力、人脉和权力的网络。”
庞统眼中精光一闪:“也就是说,那个内鬼,不仅地位不低,而且很可能……很有钱?或者,能调动很多钱?”
线索似乎渐渐清晰,指向了一个范围——位高权重、居住在皇城周边、拥有庞大财力或资源调动能力的重臣。
这个范围,瞬间缩小了许多。
几人心中几乎同时浮现出了几个名字。但兹事体大,没有确凿证据,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诸葛亮内心想道:李严?他倒是符合条件……托孤大臣,住在皇城边,在益州势力根深蒂固,家财想必也不少。而且他一直对权力分配不满……会是他吗?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如同野草般滋生。诸葛亮回想起李严近年在朝堂上那些看似“忠直”、实则处处与新政唱反调的言论,回想起他作为托孤大臣却始终被排斥在核心决策圈外的怨怼,回想起历史上李严最终的结局……疑点越来越多。
但他依旧冷静。怀疑仅仅是怀疑。
“元直,幼节,”诸葛亮沉声道,“集中力量,重点排查这个范围内,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尤其是……近期行为异常,或有不明来源大额资金往来者。不要放过任何细节!”
“士元,你想办法,从曹魏那边,看能否撬开一条缝,确认‘烛龙’的真实身份,哪怕是侧面印证。”
“是!”三人领命,神情肃然。他们知道,这场暗影中的对决,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调查方向明确后,效率陡然提升。尽管目标人物位高权重,调查必须极其小心隐秘,但在“天眼”无孔不入的侦查下,一些蛛丝马迹还是逐渐显露出来。
关于李严的一些“异常”情况,开始汇拢到诸葛亮的案头:
·其府中一名管事,近半年来与几家背景复杂的商号往来密切,经手资金数额巨大,用途不明。
·李严有几名远房子侄,近期在益州老家动作频频,与当地抵制新政势力的豪强接触频繁。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李严曾在其私人宴饮中,酒后流露出对丞相“独断”的不满。
·其府邸的采买记录中,发现了一些并非贡品、却来自魏国控制区域的稀有药材和器物,来源可疑。
这些都不能直接证明李严就是内鬼,但每一条,都加重了他的嫌疑。
与此同时,庞统通过某些特殊渠道,从曹魏那边反馈回来一个模糊但极具价值的信息: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因高平陵之变擅自屠杀曹爽宗亲被司马懿贬为庶人,关入大牢,但约在去年秋季,司马懿返回洛阳后曾因司马昭之事的处理结果在朝堂之上与刘放、孙资有所争论,后听说司马懿像是与刘放等人达成了协议,让司马昭将功赎罪,具体去做了什么,无从得知,原以为司马昭可能会去军中历练,但如今看来,司马昭在洛阳消失的时间点,与“烛龙”在长安开始活跃的时间,高度吻合!
诸葛亮听着庞统的分析,内心想道:司马昭!竟然是他!这小子历史上就是个搞阴谋的好手,没想到这么早就开始崭露头角了。如果是他亲自来长安,那一切都说得通了!胆大心细,手段狠辣,确实配得上‘烛龙’这个代号。
目标几乎锁定!内鬼很可能是李严,而曹魏派来的神秘人,极有可能就是司马昭!
诸葛亮心中既感到一丝找到目标的清明,又涌起一股沉重的悲哀。李严,毕竟是先帝托孤之臣,同殿为官多年……
但他知道,此刻绝非心慈手软之时。
“证据!我们需要确凿的证据!”诸葛亮对徐庶和陆抗强调,“尤其是李严与司马昭直接联系的证据!否则,难以服众,更会引发朝局动荡。”
然而,司马昭和李严都极其狡猾,想要抓到他们直接联系的铁证,谈何容易?
就在调查似乎陷入僵局之时,转机出现了。
“天眼”监听到一条未经加密、看似寻常的市井对话,内容是关于一批从西域来的“珍玩”将在某日于西市秘密交易。对话本身无奇,但其中提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用于标记物品等级的暗语,这个暗语,恰好与之前截获的、疑似“烛龙”指令的密文中出现过!
这是一个诱饵?还是一个疏忽?
无论如何,这可能是抓住“烛龙”尾巴的绝佳机会!
诸葛亮立刻下令:“盯死这次交易!但要外松内紧,绝不能打草惊蛇!我们要放的,是长线,要钓的,是大鱼!”
他看向窗外长安的夜空,目光冰冷。
“司马昭,李严……既然你们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了。这场暗战,该结束了。”
长安城的黑夜,依旧深沉。
但猎手,已经张开了网,等待着猎物自己露出破绽。
最终的较量,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