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蜀都烽烟:困龙之搏(1/2)
当李严的先锋旗插上绵竹城墙时,蒋琬刚烧完第三批征召预备役的名册——成都平原的稻田里倒映着各家豪族的私兵旗号,老农颤抖着把“诸葛犁”埋进陇沟:“丞相的犁……等丞相回来再用……”
---
梓潼城头,“李”字大旗在初春的寒风中猎猎作响。站在城楼上的李严,望着城外连绵不绝的营寨和如林的刀枪,心中那股被逼到绝境后迸发出来的狠厉与虚妄的亢奋交织在一起。
他深知,眼下的“声势浩大”背后,是巨大的危机。麾下这三四万人马,看似不少,但成分复杂:吴方的梓潼守军是核心,但数量有限;各地郡兵忠诚度存疑,且战力参差不齐;数量最多的豪强部曲,更是只听各自家主号令,打起仗来能否如臂使指,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更重要的是,他目前实际控制的,仅仅是以梓潼为中心的北部山区数县。地盘狭小,人口有限,资源匮乏,尤其是粮草,主要依靠豪强们的“捐赠”和前期仓促的囤积,难以支撑长期战争。
李严此刻心中也深知:困守梓潼,无异于坐以待毙!诸葛亮在长安,必已调兵遣将。张裔的追兵恐怕不日即至,汉中的王平也不会坐视。一旦朝廷大军云集,凭这梓潼弹丸之地,如何能守?不过这也是没办法,起事实在是太仓促了,司马小儿,故意泄密,害我至此。
他的目光越过层峦叠嶂,投向了南方那片富庶广阔的成都平原。只有拿下成都,控制整个益州的核心区域,他才能真正获得与诸葛亮抗衡的资本!成都,不仅有堆积如山的粮秣军械,有庞大的人口资源,更有无可替代的政治象征意义——控制了成都,就意味着控制了季汉的“龙兴之地”!
“必须拿下成都!”李严攥紧了拳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这是一场赌博,一场输不起的赌博。成功了,海阔天空;失败了,万劫不复。
他并非莽夫,作为曾经镇守一方、参与过平定南中叛乱、具备相当军事才能的将领,李严深知进攻成都的难度。蒋琬、费祎并非庸才,成都城高池深,守军虽未必及自己麾下人多,但凭借坚城,足以固守待援。
“不能强攻,必须速战速决,在其援军抵达、完成全面动员之前,以雷霆之势,拿下成都!”李严迅速定下了战略基调。
回到临时设立的“行辕”,李严立刻召集吴方等核心将领,以及几位势力最大的豪强代表,商议进军方略。
铺开益州北部地图,李严的手指精准地点在几个关键位置上。
“诸位,我军新立,势如累卵,唯有进取,方有生机!目标——成都!”李严开门见山,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然,成都乃坚城,蒋琬、费祎亦非易与之辈,强攻必遭重创。故,我军需虚实结合,多路并进,调动守军,寻其破绽,一击致命!”
他开始部署他的作战计划,展现出其不俗的军事谋略:
北路疑兵,牵制汉中之敌:
“命偏将军张登(虚构人物,李严旧部),率本部五千人马,并汇合阴平、武都等地豪强部曲约三千人,大张旗鼓,做出北上夺取葭萌关,威胁汉中之态势!”李严解释道,“王平在汉中,闻我叛乱,必欲南下平叛。以此疑兵牵制之,使其不敢倾巢而出,至少为我军争取十至十五日时间!”
东路偏师,沿涪水而下,佯攻涪城:
“命校尉李丰,率八千精锐,沿涪水东岸南下,多树旗帜,广布疑阵,做出猛攻涪城的态势!”李严指着地图上的涪城,“涪城乃成都东北门户,蒋琬、费祎必遣重兵把守。此路为佯攻,但要打得像真的一样!务必牢牢吸引住成都守军至少一万五千人的注意力!”
主力潜行,奇袭绵竹,直插成都咽喉!
“本督亲率主力两万五千人!”李严的手指重重敲在绵竹的位置上,“不走平坦大道,而是秘密西渡涪水,穿越鹿头山小路,绕过涪城正面防线,直扑绵竹!”
他目光扫过众将:“绵竹,乃成都北方最后一道屏障,距成都仅百余里!此地若失,成都门户洞开!蒋琬、费祎之注意力尽在东路涪城,绵竹守备必然相对空虚。我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可一战而下!”
“拿下绵竹后,不停歇,不留恋,全军疾进,直逼成都城下!趁其惊魂未定,援军未至,一举攻克成都!”
这个计划,体现了李严的军事眼光。他准确判断了敌我形势和对手的心理,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策略。以偏师牵制汉中、佯攻涪城,为主力的奇袭创造机会。一旦成功,确实有极大的可能打蒋琬、费祎一个措手不及。
吴方等人听后,纷纷点头,认为此计甚妙。豪强代表们也被李严清晰的思路和看似极高的胜算所鼓舞。
“诸位!”李严最后肃然道,“此战,关乎我等身家性命,关乎益州未来!望诸位同心戮力,奋勇向前!攻下成都,共享富贵!”
“愿听大都督号令!”众人齐声应诺。
计划已定,李严大军立刻开始行动。
北路,张登率领八千人马,浩浩荡荡向葭萌关方向进发,旌旗招展,鼓噪而进,果然引起了汉中王平的高度警惕,不敢轻易分兵南下。
东路,李丰率领八千精锐,沿涪水东岸南下,一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摆出强攻涪城的架势。涪城守将不敢怠慢,一边紧闭城门,依托工事坚守,一边飞马向成都求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