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新政闹剧与司马渔利(2/2)
太傅府门前车马冷落,与中书省的慌乱形成鲜明对比。门房通报后许久,才引二人入内。只见司马懿披着一件宽松的常服,斜倚在软榻上,面色似乎有些苍白,不时还低声咳嗽几下,一副病体缠身的模样。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侍立一旁,面无表情。
“太傅!太傅!大事不好了!”刘放也顾不上礼仪,带着哭腔喊道,“豫州、兖州……多地豪强作乱,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局势危殆!请太傅速速发兵平叛,以安社稷啊!”
孙资也急忙补充:“是啊,太傅!叛军势大,非太傅不能平定!望太傅以国事为重,即刻出兵!”
司马懿抬起眼皮,浑浊的目光扫过二人,声音虚弱而缓慢:“哦……竟有此事?咳咳……老夫近日旧疾复发,头晕目眩,竟不知外界已乱至如此地步……咳咳咳……”
他一阵剧烈的咳嗽,仿佛连肺都要咳出来,半晌才缓过气,有气无力地道:“二位中书……国之栋梁,既有新政强国之志,想必……想必亦有平乱安邦之策吧?老夫……老夫老矣,且沉疴在身,实难……实难胜任戎机啊……”
“太傅!”刘放急了,“此乃国家存亡秋,太傅岂能坐视?各地叛军皆言‘清君侧’,目标直指我二人,实则动摇国本啊!唯有太傅出面,方能震慑宵小!”
司马懿闭上眼睛,缓缓摇头,声音愈发微弱:“老夫……实是有心无力。兵者,国之大事,岂是儿戏?咳咳……老夫如今这般光景,若贸然统兵,恐误了军国大事……二位……还是另请高明吧……或者,陛下……陛下或可有决断……”
他将皮球轻飘飘地踢给了深居宫中的小皇帝曹芳,也彻底堵死了刘放、孙资的请求。
看着司马懿那副“奄奄一息”的模样,刘放和孙资心凉了半截。他们岂能不知司马懿是在装病?但这层窗户纸,他们不敢捅破。司马懿手握重兵,他不点头,洛阳周边的中央禁军谁也调动不了。
刘放内心:老贼!你分明是见死不救,欲借刀杀人!
孙资内心:完了……司马懿是要借叛乱之手,除掉我等!我等已成弃子!
二人失魂落魄地退出太傅府,如同丧家之犬。司马懿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对身旁的司马师淡淡地说了一句:“告诉
“是,父亲。”司马师躬身应道,眼中闪过一丝冷厉。他知道,父亲不仅要借刀杀人,还要借此机会,进一步削弱地方豪强的力量,可谓一石二鸟。
求援司马懿无果,刘放和孙资被逼到了绝境。叛乱是因他们的新政而起,若不能平息,他们必将被朝廷当作替罪羊抛出去,以平息众怒。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亲自来应对这场危机。然而,他们一个是中书监,一个是中书令,都是典型的文官,何曾懂得军事?
他们先是试图以朝廷名义,下令各地刺史、郡守自行募兵平叛。但这道命令在已经失控的局面下,效果甚微,甚至有些地方官本身就与叛军有勾结或持观望态度。
接着,他们想到了驻守在与蜀汉、东吴边境的一些将领,如淮南的王基、荆北的州泰等,试图调他们回师平叛。然而,这些命令要么被司马懿的人暗中扣下,要么边境将领以“职责所在,不敢擅离”为由拒绝。
最后,他们能直接指挥的,只剩下洛阳城中部分不属于司马懿嫡系的城防部队和少量宫廷禁卫,兵力有限,且战斗力堪忧。
迫不得已,刘放只好自封“平叛大将军”,孙资为“参军”,凑集了约两万兵马,准备亲自出征,先去平定距离洛阳最近、威胁最大的豫州李韬叛乱。
这简直是一场闹剧中的闹剧。一个不通兵事的文官,率领着一支仓促拼凑、士气低落的部队,去迎战那些在地方上根深蒂固、熟悉地形、且被激怒了的地方豪强武装。
结果可想而知。
刘放、孙资的“大军”刚出洛阳没多久,便在颍川地界遭遇李韬主力的伏击。刘放毫无军事常识,指挥混乱,部队一触即溃。混战中,刘放本人中箭落马,被乱军踩踏而死。孙资见大势已去,在亲兵保护下仓皇逃窜,欲回洛阳,却在途中被另一股乱兵所擒,因其是“国贼”之首,被愤怒的叛军当场处决。
两位试图通过效仿诸葛亮新政来抗衡司马懿的曹魏“忠臣”,最终却死在了自己点燃的叛乱烽火之中,成为了这场政治斗争中最可笑又可悲的牺牲品。
消息传回洛阳,司马懿终于“病愈”了。
他立刻以雷霆手段,一方面宣布刘放、孙资“祸乱朝纲,激起民变,死有余辜”,将其定性为罪魁祸首;另一方面,以大将军名义,调派早已准备就绪的中央精锐,分路出击,镇压各地叛乱。
失去了统一领导和明确政治目标的豪强叛乱,在司马懿正规军的打击下,很快便土崩瓦解。司马懿借此机会,不仅清除了刘放、孙资这一政治对手,还以平叛为名,沉重打击了一批不听话的地方豪强,将他们的势力连根拔起,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进一步巩固了司马家族对曹魏江山和地方的控制。
一场由东施效颦的新政引发的巨大动荡,最终以司马懿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曹魏的朝堂,经过这番血腥的清洗,再也无人能挑战司马氏的权威。而司马懿,则如同一位高明的棋手,不费吹灰之力,便借他人之手,扫清了障碍,稳固了权位。
只是,经此内乱,曹魏的国力,不免又损耗了几分。西边长安城中的诸葛亮,或许正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为下一次的北伐,积蓄着更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