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武关迷雾(2/2)
“诸葛亮,你想吞下宛城,围歼我的援军?胃口不小!就看你能不能消化得了这四面烽火!”司马懿望着宛城方向,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笑意。
就在司马懿大军悄然转向,退回安邑的同时,武关以东百余里,一处名为“黑风峪”的险要山道两侧。
蜀汉镇北将军王平与扬武将军邓芝,正率领两万精兵,依托山林地势,早已设下了天罗地网。滚木礌石堆积如山,弓弩手埋伏于制高点,精锐步卒藏于山谷密林之中,只等魏军进入这狭窄的峪口,便给予致命一击。这是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后手,专为司马懿可能的“围魏救赵”之举而设。
“伯苗,斥候回报,司马懿老儿的前锋已近五十里外,看方向,确是奔武关而来!”王平蹲在一块巨石后,压低声音对身边的邓芝说道,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丞相神机妙算!此番定要让司马懿有来无回!”
邓芝较为持重,点头道:“丞相算无遗策,想必如此。我等只需依计行事,待其大军过半,便截断其首尾,纵火烧山,乱其阵脚,而后伏兵尽出!”
两人摩拳擦掌,静静等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预计中魏军大队人马出现的时刻已过,峪口外却依旧寂静,只有山风呼啸。
“怎么回事?”王平皱起眉头,“斥候再探!”
又过了半个时辰,派出的斥候快马回报,带来了一个令人错愕的消息:“报二位将军!魏军……魏军前锋已至三十里外,却……却突然停止前进,继而全军转向,后队变前队,原路返回了!看方向,是退回安邑去了!”
“什么?!退了?”王平猛地站起,一脸难以置信,“眼看就要进入伏击圈,为何突然退了?难道发现了我们?”
邓芝也面色凝重:“我军隐蔽极佳,斥候亦未与敌接触,被发现的可能性不大。莫非……司马懿改变了主意?”
他们不敢怠慢,立刻将情况飞鸽传书,报于正在宛城前线督战的诸葛亮。
宛城外,蜀军连营,中军望楼。
诸葛亮正羽扇轻摇,观望着宛城守军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城墙上多处坍塌,守军旗帜零落,显然已到了极限。他心中计算着时间,司马懿的援军应该快要进入王平、邓芝的伏击圈了。
这时,一只信鸽扑棱着翅膀落下。亲卫取下脚筒中的密信,呈给诸葛亮。
诸葛亮展开一看,平静的脸上首次露出了明显的讶异之色。他反复看了两遍,确认信上所言——司马懿大军已逼近黑风峪,却突然转向撤退!
“哦!何人竟能识破我的玄机”诸葛亮内心震惊不已:“这不可能啊!我这计划环环相扣,演技逼真,连霍峻调离武关这步险棋都走了,司马懿怎么会在最后关头刹车?这老狐狸的直觉这么准?”
他迅速冷静下来,沉声问道:“可探知魏军军中有何异动?是何人进言?”
很快,潜伏在魏军中的细作传来更详细的情报:魏军转向前,有一年轻偏将曾于中军面见司马懿,相谈片刻后,大军便即转向。经查,此偏将名为羊祜,字叔子,泰山人,乃司马师妻弟。
“羊祜……羊叔子……”诸葛亮轻声念着这个名字,羽扇停顿在半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感慨,一种“原来是你”的恍然,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
帐下众将,如关平、刘封等人,见丞相神色有异,纷纷询问:“丞相,何事?司马懿为何退了?”
“羊祜是何人?从未听闻。”
诸葛亮缓缓放下羽扇,目光扫过众将,最终望向北方,喟然长叹:“不想司马仲达帐下,竟藏着如此人物!此子年纪轻轻,竟能洞察我计中关节,一言而退数万大军……后生可畏,当真后生可畏啊!”
他看向不明所以的众将,解释道:“尔等或许不知,此羊祜,乃泰山名门之后,其才具……将来恐不在邓士载、姜伯约之下,乃国士之器也!今日能识破我计,不足为奇。”
诸葛亮内心:羊祜啊!这可是西晋奠基的重臣,灭吴的头号功臣!历史上就是他镇守荆州,和东吴陆抗搞出了‘羊陆之交’,一步步把东吴给耗死的!没想到这么早就冒头了,还坏了我的好事……司马家真是走了狗屎运!
诸葛亮的赞叹,让帐下诸将面面相觑,他们从未听过羊祜之名,更不解丞相为何对一魏国小将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但丞相既然如此说,必有道理。
“丞相,既然如此,司马懿已退,我军当如何?是否强攻宛城?”关平请示道。
诸葛亮收敛心神,眼中恢复睿智与冷静:“司马懿虽退,然其既识破我计,必不会善罢甘休。恐另有图谋。宛城……已是瓮中之鳖,破之就在旦夕!传令各部,加大攻势,务必在日落前,给我拿下宛城!而后,迅速整顿兵马,准备应对司马懿的下一步动作!”
随着诸葛亮命令下达,蜀军对宛城发动了最后的总攻,在霹雳营的猛烈轰击和蜀军步卒的舍命冲锋下,宛城东北角一段城墙终于轰然倒塌,蜀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
而与此同时,退回安邑的司马懿,已然发出了调动并州、幽州兵力以及联络江东故地的指令。一场席卷更广范围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这场智斗,因羊祜的横空出世,进入了更加复杂莫测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