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席卷徐州(2/2)
他又指向青州:“青州地广人稀,魏军虽败,然若我军北上,战线拉长,后勤压力倍增,且易遭来自冀州方向的魏军侧击。朱然水军可袭扰沿海,然难以支撑大规模陆上攻坚。”
“故,亮意,”诸葛亮总结道,“当此之时,我军宜采取巩固为主,伺机而动之策。”
“一、消化占领区:于徐州、汝南大力推行新政,招募流民,恢复生产,训练新兵,将其真正转化为我大汉之战争潜力。黄权、陆抗可担此任。”
“二、休整部队:各军轮换休整,补充兵员,维修器械,积蓄力量。”
“三、保持压力:陆逊、关平继续在许昌、叶县方向保持攻势压力,牵制司马懿主力,使其不敢妄动。朱然水军继续袭扰青州沿海,制造混乱。”
“四、等待时机:待我军休整完毕,根基稳固,或北线、西线有变,再图大举进取。”
这是一条老成持重、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它并非怯战,而是为了下一次更猛烈的进攻积蓄足够的力量。众将闻言,虽觉有些不够痛快,但细思之下,均觉丞相所言确是老成谋国之道,纷纷领命。
就在诸葛亮于彭城定策的同时,许昌城内的司马懿,也接到了东线彻底崩溃的最终战报。
王基、胡质全军覆没,二人一死一俘;小沛、彭城易主;朱然寇掠青州……一个个噩耗,如同重锤般狠狠砸在司马懿心头。
纵然他城府深沉,此刻也难掩脸上的疲惫与震怒。他独自一人站在许昌城楼,望着城外陆逊那依旧“活跃”的营垒,心中充满了被诸葛亮一次次戏耍、算计的屈辱和无力感。
“诸葛亮……诸葛孔明……”司马懿低声念着这个名字,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不得不承认,在这次的战略博弈中,他完全落入了下风。诸葛亮对情报的掌控、对心理的把握、对时机的选择,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太尉!”钟会快步走上城楼,脸色同样凝重,“东线……已然糜烂。诸葛亮据有徐州、汝南,兵锋直指兖豫。陆逊、关平依旧虎视眈眈。我军新败,士气受损,若诸葛亮此时乘胜西进……”
司马懿猛地抬手,止住了钟会的话。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作为三军统帅,他必须在绝境中做出最有利的抉择。
良久,他转过身,眼中已恢复了往日的冰冷与决断,只是那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惜。
“传令。”司马懿的声音沙哑而坚定,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斤重量,“放弃青州、徐州所有不易防守之城池据点!命各州郡兵马,及愿意跟随的士民,全部向兖州、豫州核心区域收缩!”
“太尉!”钟会闻言大惊,“青徐乃大魏东部屏障,岂能轻言放弃?如此恐动摇国本,天下震动啊!”
司马懿惨然一笑,笑容中充满了无奈与决绝:“士季,诸葛亮势大,锐不可当。我若分兵把守青徐各地,必被其各个击破,徒耗兵力!不若集中力量,退守兖豫腹地,依托黄河、济水天险,以及许昌、陈留、邺城等坚城,构筑坚固防线!如此,方能保住我军主力,稳住阵脚,以待时变!”
他指着地图:“你看,收缩之后,我军防线缩短,兵力集中,补给便利。而诸葛亮若要进攻,则需远离其根基,战线拉长,后勤压力巨大。此消彼长,方有抗衡之力!”
这是壮士断腕般的决策!意味着魏国主动放弃了东部大片疆土,政治影响极其恶劣,军事上也将承受巨大压力。但这也是在当时情况下,唯一可能避免全军覆没,保住核心力量的理智选择。
钟会看着司马懿那坚毅而疲惫的面容,知道这命令背后是何等的沉重与无奈,他不再多言,躬身领命:“……喏!”
司马懿的收缩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尽管充满了不甘与悲怆,但青州、徐州各地的魏军还是开始执行这痛苦的撤退。他们焚烧带不走的粮草物资,破坏城防工事,裹挟着部分士族百姓,如同潮水般向西、向北退去。
与此同时,蜀军则兵不血刃地接收了大量城池土地。朱然的水军在青州沿海遭遇的抵抗明显减弱;张苞、文鸯的兵锋前出至兖州东境,也未见魏军主力迎战。
彭城行辕,诸葛亮很快接到了魏军全面收缩的情报。
“司马仲达,果然果断。”诸葛亮轻叹一声,不知是赞许还是感慨,“壮士断腕,以空间换时间……如此一来,中原战事,恐要进入相持阶段了。”
他深知,司马懿这一退,虽然放弃了大量土地,但也使得魏军的防御体系更加紧凑和坚固。蜀军若想再取得突破性进展,难度将大大增加。
诸葛亮内心:司马懿这老乌龟,缩壳缩得真快!不过这样也好,给了我们消化占领区、积累实力的时间。反正现在咱们地盘大了,人口多了,跟他拼发育,咱也不虚!
诸葛亮随即调整部署:
命陆逊解除对许昌的围困,率主力回师汝南,与陆抗汇合,经营豫南,西防许昌,北图陈留。
命关平所部在宛城-叶县一线采取守势,与司马师、羊祜对峙。
命朱然水军继续活跃于青州沿海,但以袭扰牵制为主,不再寻求大规模登陆。
自与黄权、张苞、文鸯等将,坐镇彭城,全力经营徐州,将其建设为北伐中原的东方堡垒。
至此,自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以来,持续了数月的中原大战,暂告一段落。
此战,蜀汉在诸葛亮的卓越指挥下,声东击西,千里机动,先后夺取宛城、汝南、小沛、彭城等战略要地,几乎尽收豫州南部、徐州全境,兵锋直抵兖州、青州边境,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魏国则损兵折将,丢失大片疆土,被迫收缩防线,战略态势转为全面防御。
天下的格局,经此一役,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诸葛亮的名字,也因其神鬼莫测的用兵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更加璀璨地闪耀在这个时代的上空。然而,所有人都知道,魏国根基犹在,司马懿亦非庸才,未来的争霸之路,依然漫长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