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354章 光复两都

第354章 光复两都(2/2)

目录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脸上的红光却越来越盛。忽然,他猛地爆发出一阵极其畅快、极其洪亮、仿佛要倾尽一生豪情的大笑:

“哈哈……哈哈哈……呃!”

笑声戛然而止。

他手中的金樽“当啷”一声掉落在地,酒液四溅。他庞大的身躯缓缓向后靠去,倚在椅背上,头颅微微垂下,脸上依旧带着那抹欣慰与满足的笑容,双目却已安然闭合。

殿内的喧闹声瞬间静止。所有的目光都惊愕地聚焦在那突然沉寂下来的老将身上。

近侍颤抖着上前探试,随即“扑通”跪倒,带着哭腔尖声禀报:“陛……陛下!……骠骑将军……他……他薨了!”

满殿皆惊!

刘禅手中的酒杯差点滑落,他猛地站起,脸上血色尽褪。诸葛亮亦是神色剧震,快步走到魏延身边,伸手探其鼻息,良久,缓缓收回手,闭上眼,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欢乐的盛宴,顷刻间被巨大的悲恸所笼罩。

刘禅看着魏延那仿佛只是睡去的安详面容,想起这位老将一生功绩,尤其是他对父皇刘备那份至死不渝的忠诚,不由悲从中来,泪洒衣襟。

“骠骑将军……是去地下,向父皇报喜去了啊……”刘禅哽咽道。

翌日,刘禅下旨,追赠魏延为大将军,谥曰“刚侯”(取刚强忠直之意),其爵位由子嗣继承,赏赐极尽哀荣。葬礼按最高规格举行,葬于长安,陪祭于先帝刘备陵寝之侧,彰显其功绩。

魏延的离世,如同一曲壮烈的终章,为季汉光复两京的辉煌史诗,增添了一抹无法忽视的悲壮色彩。他是旧时代的最后印记,带着对先帝的无限追念和对新时代的亲眼见证,安然离去。

就在洛阳沉浸于胜利的欢欣与失去宿将的悲痛交织之中时,北方的邺城,也完成了其权力格局的重塑。

迁都事宜在司马师雷厉风行的推动下,已基本完成。曹魏的朝廷机构在邺城重新运转,尽管规模和气度远不及昔日的洛阳,但总算稳定了下来。

随后,司马师为父亲司马懿举办了极其隆重盛大的葬礼。虽然司马懿遗命秘不发丧,但此时局势稍稳,正是借追尊先人来凝聚人心、彰显自身正统性的绝佳时机。

葬礼在邺城郊外举行,仪仗煊赫,送葬队伍绵延数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披麻戴孝,扶棺恸哭,做足了孝子姿态。魏帝曹芳亲自临丧,下旨追封司马懿为晋王,谥号“宣文”(布义行刚曰宣,道德博闻曰文),极尽尊崇。

葬礼之后,司马师顺理成章地进位大将军,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将魏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掌控在手中。司马昭则为骠骑将军,协理军政。钟会、羊祜、陈泰、郭淮等将领各居要职,一个以司马氏为核心,整合了河北士族与军事将领的新权力中枢,在邺城正式形成。

司马懿被追封为晋王并已去世多时的消息,终于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洛阳。

当诸葛亮从“天眼”送来的密报中确认这一消息时,他正在相府书房内批阅文书。他的手,在空中停顿了良久:“司马懿……死了?竟然比“历史”上早了这么多年?是因为我的到来,改变了太多,让他心力交瘁了吗?怪不得……怪不得洛阳放弃得如此“果断”,怪不得司马师的应对虽快却总感觉少了点那份老辣阴狠的极致……原来,在晋阳之时,与我隔空博弈的,早已不是那个熟悉的对手了。”

他放下笔,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北方邺城的方向,久久不语。

没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没有宿敌逝去的轻松,反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心间弥漫。那是棋逢对手的感慨,是英雄相惜的怅惘,也是一种时代落幕的苍凉。

他回想起与司马懿的每一次交锋。祁山对峙,渭水斗智,转战中原,交战二十余年。

“仲达啊仲达……”诸葛亮轻声自语,“亮以许昌、陈留为饵,三面合围洛阳之势,更以自身为孤饵深入晋阳,抛出如此多的筹码,都无十足把握能诱你放弃这天下中枢……你一开始,确实未曾想放弃洛阳,对否?”

他仿佛看到了那个同样老谋深算的对手,在洛阳太傅府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战报,眼中闪烁着冷静与贪婪的光芒,权衡着围歼诸葛亮与固守洛阳的利弊。

“若非你骤然离世,深知后继者难以驾驭如此复杂局面,以你之能,之谨慎,即便看出我计,也必不会行此倾巢冒险之举,更不会如此‘干脆’地放弃洛阳……你的离世,打乱了我的布局,却也……救了你大魏一时啊。”

诸葛亮转身,从案上取过两只酒杯,缓缓斟满。他举起其中一杯,对着北方,虚空一敬。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此言,先帝与曹公当得。而你我……”诸葛亮将杯中酒缓缓洒在地上,清冽的酒液渗入砖石,留下一片深色的印记,“虽道不同,相谋亦久。这一杯,敬你司马仲达,敬你这争斗了一生的……老对手。”

酒尽,杯落。

空旷的书房内,只剩下一声悠长的叹息。一个时代,随着司马懿的离去,似乎真的翻过去了崭新的一页。但诸葛亮知道,北方的威胁并未消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而艰难。只是,那个最了解他,也最让他忌惮的敌人,已经不在了。这份寂寞,或许,只有他自己能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