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355章 治理中原

第355章 治理中原(2/2)

目录

并州前线,以壶关为中心,对峙仍在继续。

魏国在失去大片中原领土后,战略空间被严重压缩,司马师深知,必须趁蜀汉主力消化新土之际,尽可能夺回并州南部要地,将蜀军赶回黄河以南,否则邺城将永远暴露在对方的兵锋之下。

然而,驻守在野王、怀县及天井关一线的蜀军主将,是姜维与邓艾。

与司马师对峙的这些时光里,成了这两位年轻将领的磨刀石。邓艾用兵,继承了诸葛亮的缜密与大局观,更添了几分灵动与锐气;姜维则长于筹划,精于地形利用,行事稳健又往往能出奇制胜。

魏军数次试图突破天井关,或绕道袭击野王,都在姜维和邓艾的默契配合下被挫败。

一次,魏将郭淮率精骑企图穿插,被姜维预设的伏兵截断归路,若非邓艾及时从侧翼杀出接应,几乎全军覆没。

另一次,钟会设计欲诱邓艾深入,却被邓艾识破,反而将计就计,烧了魏军一座前沿粮草据点。

“邓士载用兵,愈发老辣,深得丞相真传。”姜维在一次击退魏军进攻后,对邓艾感叹道。

邓艾则看着地图上壶关那坚实的标记,沉声道:“伯约之谋,亦常令我叹服。然壶关不破,并州难安。我等在此,便是要为朝廷,守好这北伐的前哨,等待……下一个时机。”

两年间,大小战斗数十次,互有胜负,但蜀汉在并州南部的防线,在姜维和邓艾的经营下,如同磐石,愈发稳固。魏军虽偶有小胜,却始终无法将蜀军驱逐。壶关,依然如同冰冷的铁闸,横亘在两军之间。

邺城,魏宫。

相比起长安那边热火朝天的建设与改革,邺城的气氛要凝重得多。失去了中原膏腴之地,仅剩下并州、冀州、幽州,魏国的国力大打折扣。司马师穿着素服,眉宇间积郁着化不开的阴霾与疲惫。父亲的突然离世,巨大的外部压力,内部仍需整肃的潜在反对势力,都压在他一人的肩上。

但他没有倒下。他继承了司马懿的隐忍与狠厉,也深知此刻魏国唯一的生路,便是利用太行山、黄河的地理优势,以及冀州、幽州尚算完好的基础,全力提升国力,加固防御。

“并州残破,难以倚重。重心当在冀、幽。”司马师对弟弟司马昭以及高柔、王观等心腹重臣道,“冀州平原,需广积粮草,大练精兵,尤其是骑兵。幽州乃产马之地,且北接胡虏,可加以笼络,以为外援,亦可招募善战胡骑,补充我军。”

他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增强军备的措施:在冀州大力推行屯田,招募流民;在幽州设立更多的军马场;命令各郡县加固城防,尤其是在面对蜀军可能的进攻方向上,广修烽燧、堡垒;同时,他也暗中支持工匠,研究蜀军的“霹雳”火器,试图仿制或找到克制之法。

“蜀汉虽得中原,然消化需时,内部派系未必全然融洽。此乃我大魏喘息之机。”司马师的目光冷冽,“诸葛亮年事已高,庞统病重,待其……我大魏未必没有机会。当下,唯有隐忍,积蓄力量。”

他清除了一些仍对曹氏皇室抱有幻想的旧臣,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的权力。整个魏国,在司马师的强力整合下,如同受伤的野兽,舔舐着伤口,默默积蓄着力量,依托河北之地,构建着新的防线。

时光荏苒,公元246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大雪覆盖了长安的宫阙,覆盖了邺城的城墙,也覆盖了壶关内外对峙的军营。两股巨大的力量,在短暂的激烈碰撞后,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较量——国力、民心、制度的较量。表面的平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所有人都知道,当冰雪消融,春雷再响之时,决定天下最终归属的决战,必将以更加惨烈的方式,再次降临。而那个身系两国国运的汉丞相,他的身体与精神,还能支撑他走多远?无人知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