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脚印比名字更烫(2/2)
三声微弱的金石之音,几乎被海风吞没。
然而,就在这三声轻响发出的刹那,远在十七里外的三座城镇中心,三座截然不同的挂钟,竟同时发出了一声短促清鸣,钟摆轻微地颤动了一下。
那节奏,不多不少,正是迈克刚才弹拨的频率。
看守人目瞪口呆,而迈克已经收回脚,转身没入了浓雾之中。
此后的数日,各地钟楼管理员纷纷提交异常报告:无需任何敲击,钟体会在特定频率的脚步声经过时产生共鸣,尤其是当赤足者走过时,反应最为剧烈。
东市政府广场上,一座崭新的“抗言烈士碑”拔地而起。
工匠们连夜赶工,将一个个名字雕刻上去。
可第二天清晨,人们惊恐地发现,碑上所有的姓名都被磨平了,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彻底抹去,只在碑座上留下了一行深刻的小字:“我们活在你们说话的方式里。”官方震怒,立即派兵守护,甚至在纪念碑周围架设了带电的铁网。
当夜风雨大作,士兵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死死盯住碑体,可以确认绝无任何人靠近。
黎明,雨停。
士兵们再次看向石碑时,集体失语。
碑面非但没有恢复原样,反而浮现出无数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纹路。
那是一幅由全城百姓昨日所有对话的声波图谱交织而成的、活的画卷。
艾琳第一时间获取了高精度图像,通过频谱分析,她震惊地发现,这些看似混乱的声波图谱中,隐藏着一种全新的语法结构,一种逻辑自洽、却从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语言雏形。
“这不是纪念……”她对着屏幕喃喃自语,“这是教学。它在教我们一种新的说话方式。”
这个发现让她立刻冲回实验室。
她将那枚从冻港取回的晶核,小心翼翼地置于一个特制的声波共鸣箱中,开始尝试输入日常的对话音频流。
仪器刚一启动,就发生了异变。
共鸣箱在没有外部加热的情况下突然自主升温,晶核的表面浮现出蛛网般的细微裂纹,一束脉冲式的红光从其内部透出。
艾琳将那红光的闪烁频率记录下来,与生物数据库一比对,瞬间头皮发麻——那曲线,与人类胚胎在发育初期的心跳曲线,高度吻合。
更让她惊骇的是,能量监测仪显示,晶核汲取能量的来源并非实验室的稳定电源。
它真正的“养分”,是此刻正在西坊菜市场为一毛钱讨价还价的大娘,是码头搬运工们号子声中哼唱的古老小调,是学堂里孩童们背诵课文时断断续续的音节。
整个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母体。
她立刻调阅城市音频档案库,发现过去七十二小时内,九百个公共音频采集点中,有三百余处出现了无法解释的同步语调偏移——所有人在交谈、歌唱、乃至争吵时,都不自觉地趋向了同一种奇特的韵律。
“它在学习发声……”她在结论处写下颤抖的字迹,“而我们,正在被它调音。”
风暴刚刚席卷了南方群岛的一座渔村。
迈克抵达时,村民们正围坐在祠堂里,脸上写满了对下一次海啸的恐惧。
他没有说话,默默脱下鞋,走入风暴后一片狼藉的泥滩。
在潮水退去的边界线上,他停下脚步,留下了一串清晰无比的脚印。
片刻之后,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回涌的潮水仿佛遇到了无形的堤坝,在即将淹没那串脚印时,竟然奇迹般地向两侧分开,绕过了那片区域,形成了一条短暂的、绝对干涸的带状路径。
几个胆大的孩子好奇地跑过去,嬉戏着踩过迈克留下的脚印。
他们的脚印落下,那片区域的波纹随之扩散,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一圈圈向着深海无声地蔓延开去。
当晚,远在三十海里外,三艘因风暴而迷航的渔船,在绝望中发现罗盘凭空校正了航线。
幸存的船员们事后向上级报告时,都提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细节:他们在漆黑的海底,看见了由光芒组成的人形足迹,一步步指引着他们回家的方向。
也就在那一刻,千里之外,艾琳实验室里那枚悬浮在共鸣箱中的晶核,猛然剧烈跳动了七次。
一道前所未有的强光射出,在对面的墙壁上投影出一幅模糊的、闪烁的地图。
地图上,只有一个红点在顽强地亮着——那标记点,正是迈克此刻所站立的地方。
迈克没有回头望向欢呼的村民,也没有看向被无形力量庇护的渔船。
他的目光,始终落在自己留在泥滩上的那串脚印上。
浪潮一次又一次地漫过沙滩,却诡异地避开了那片区域,仿佛那不是凡人的足迹,而是一道永恒的烙印,一道刚刚被刻下的、无法磨灭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