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荒村被卖女:握锄头砸烂重男轻女 > 第120章 学堂扩编

第120章 学堂扩编(1/2)

目录

赵老根家的风波,如同投入池塘的最后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彻底荡平了赵家屯内部最后的、统一的反对声浪。春妮那通“白面馍”的账,算得男人们哑口无言,也算得妇人们心头发热。面子终究不能当饭吃,实打实的收成和活命的铜板,才是硬道理。

“立身堂”外,那幅被泼污又洗净、字迹已有些模糊的炭画前,不再是只有零星几个胆大的妇人借故徘徊。开始有男人硬着头皮,真的拉着自家婆娘一起过来,美其名曰“换工”,实则竖起耳朵听赵小满偶尔点拨的一言半语。赵小满依旧话不多,但不再完全依赖口令或童谣,有人诚心问,她便简洁地答,往往一针见血。

然而,变化的浪潮并未止步于赵家屯的边界。春妮的事迹、刘氏的萝卜、王二婶的菜畦、尤其是那力抗虫灾的烟叶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随着货郎老周的扁担、走亲访友的妇人嘴,悄无声息地传到了邻近的村落。

对于外村人,尤其是那些同样在贫苦中挣扎、甚至处境更为艰难的妇人而言,“赵小满”和“立身堂”不再只是一个名字和一处屋子,而成了一个符号,一束遥远却真实存在的光——一个女子,竟真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头脑,挣下一片产业,还能让土地献出更多的粮食,甚至能让男人们不得不低头求教!

希望,是最禁不住念叨的东西。

先是隔壁李家洼的一个年轻寡妇,丈夫去年修河堤没了,留下她和一个三岁的娃,守着几分薄田,被婆家欺压得几乎活不下去。她听货郎说得神乎其神,心一横,用藏在鞋底的最后几文钱买了块粗饼,用破布包了,天不亮就背着娃,一路打听,走到了赵家屯西头的荒地。

她看到那泥墙屋,看到门楣上“立身堂”三个字,看到地里明显精神不少的庄稼,又看到几个妇人正围着赵小满询问什么,犹豫了半晌,才怯生生地走上前,未语泪先流,“噗通”一声就跪下了。

“小满……师傅……俺……俺听说您这儿……能学活命的手艺……俺给您磕头了,求您教教俺吧……俺啥活都能干,能吃苦……”她哽咽着,将怀里那块舍不得吃的粗饼捧出来,如同捧着最珍贵的贡品。

赵小满愣住了,王二婶和刘氏也愣住了。她们没想到,第一个真正“投奔”来的,竟是这样一个苦命人。

赵小满沉默地扶起她,将饼塞回她手里,什么也没问,只指了指墙上的炭画:“先看着。力气活,后面再说。”

那寡妇千恩万谢,抱着孩子,如饥似渴地盯着那画,仿佛那上面不是线条,而是救命的稻谷。

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第三个……

仿佛是约好了一般,接下来几日,陆续又有妇人从更远的张家沟、王家堡子摸过来。她们大多是失了丈夫、或被大家欺凌、或家里男人窝囊撑不起门户的苦命人。她们有的挎着半篮子舍不得吃的鸡蛋,有的提着几把干菜,有的甚至只是揣着两个冰冷的窝头,眼神里都带着同样的绝望、忐忑和最后一丝孤注一掷的希望。

她们的目的简单而纯粹:学手艺,活下去。

“立身堂”门前,一下子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这些外村妇人不敢进屯子,更不敢去打扰赵小满的屋子,只是默默地聚集在附近的荒地上,远远地看着、听着,或者帮着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零碎活计,比如帮忙铡草、清理鸡粪,用最卑微的方式,表达着求学的诚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