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双熟战略(1/2)
水车染血复转的“神迹”,如同给立身堂的妇人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连日来的疲惫、恐惧以及对旱魃的担忧,都被那奔腾不息的清流和晨光中悲壮的信念冲刷淡了不少。踩车的号子声更加响亮,照料田苗也更加精心。
豆苗和高粱苗在充足的水分(尽管得来如此艰难)和日渐温暖的阳光下,奋力生长。豆秧展开茂盛的叶片,悄悄在地底用根瘤收集着空气中的养分;高粱秆开始拔节,显露出傲人的长势。那片曾被诅咒的“绝户地”,已然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虽然底色依旧是难以改变的砾石黄,但生命的绿色已然成为主角。
然而,赵小满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这片即将到来的夏收。十亩地的产出,即便丰收,分摊到三十多张嘴,度过漫长的冬季和来年青黄不接的春季,依旧捉襟见肘。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榨取每一分可能的生产力。
她的脑中,再次浮现那本《大永律例》空白处的零星记载,并结合着祖父生前偶尔提及的南方种植经验。一个大胆的、在赵家屯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都闻所未闻的想法,逐渐清晰——**抢种一季荞麦**。
夏收大豆之后,到秋霜降临之前,还有近两个月的光景。这段时间,土地通常就此闲置,称为“歇晌”。但这两个月,恰好是荞麦生长成熟的周期!
荞麦,耐瘠薄,生长期极短,从播种到收获,不过五六十日。虽然产量不高,口感也粗糙,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粮食!尤其是在荒年,是救命的宝贝。
“夏收豆,紧接播荞麦,霜前收。”赵小满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刘氏和王二婶等几个核心的妇人。
“再种一季?”刘氏惊得瞪大了眼睛,“地……地能受得了吗?从来没听说过啊!”
“是啊,小满,地也得歇歇啊,这么连轴转,会不会把地力彻底抽干了?”王二婶也担忧道,她种了一辈子地,遵循的都是祖辈传下的规矩。
“所以要先收豆。”赵小满解释道,眼神亮得惊人,“豆子收了,但它的根瘤还留在土里,那就是最好的肥料!能养地!咱们紧接着种下荞麦,正好能接上这波肥力。荞麦长得快,耗地轻,等它收了,地还没缓过劲,冬天就到了,正好休养。这叫……**双熟**!”
“双熟?”妇人们面面相觑,这个词对她们来说太过陌生和颠覆。
“能成吗?”有人怯生生地问。
“不试,怎么知道不成?”赵小满语气坚定,“咱们地少人多,就得想别人不敢想的办法!豆子是高粱的间作,收了不耽误高粱继续长。收了豆空出的地,闲着也是闲着,种上荞麦,哪怕亩产只有几十斤,十亩地就是几百斤粮!够咱们多吃多少天!”
粮食的诱惑是巨大的。一想到能多收获几百斤粮食,妇人们眼中的疑虑渐渐被渴望所取代。她们已经被赵小满带领着创造了太多奇迹,这一次,她们选择再次相信。
“干!听小满的!”
“对!拼一把!”
决心已定,准备工作立刻开始。赵小满再次动用存粮,换回了耐寒早熟的荞麦种。妇人们则更加精细地照料豆田,期盼着早日收获,好为荞麦抢出时间。
夏日炎炎,豆荚终于由青转黄,变得饱满硬实。收割的日子到了!妇人们全员出动,冒着酷暑,抢收大豆。镰刀飞舞,豆秧被成片割倒,捆扎,运回打谷场晾晒脱粒。
豆田收割完毕,露出了空荡荡的垄间土地。几乎是马不停蹄,甚至来不及仔细耕翻,赵小满就指挥着妇人,将荞麦种子混合着少许草木灰,**抢播**了下去!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播种,覆土,紧接着便是浇水。水车再次承担起重任,将溪水源源不断地送入新播的荞麦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