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产量核爆(2/2)
屯里的人们最初是根本不信。
“吹牛!十五石高粱?她怎么不说一百石!”
“豆子还能收五石?荞麦八石?骗鬼呢!”
但当有人偷偷跑到立身堂院外,亲眼看到那三座实实在在的粮山时,所有的质疑都化为了目瞪口呆和难以置信的酸涩。赵德昌听到消息后,脸色铁青,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天没出门。
这惊人的产量,不仅震撼了乡邻,更惊动了**官府**。
这一日,尘土飞扬,一辆挂着县衙旗号的骡车停在了立身堂破旧的院门外。车上下来两人,一个是穿着皂隶服色的差役,另一个则穿着略显体面的青色长衫,手里拿着账册和毛笔——正是县衙户房负责征收粮税、核查田亩的**粮吏**。
粮吏皱着眉,打量着这处闻名已久的“寡妇堂”,眼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惊奇和审视。他显然是听到了风声,特地前来核实。
“谁是主事的?”粮吏清了清嗓子,端着官腔。
赵小满从容上前,微微躬身:“民女赵小满。”
粮吏打量着她,似乎很难将眼前这个瘦小沉静的少女与那些泼粪告官、造车种地的传闻联系起来。他直奔主题:“听说你们在这十亩砾石地上,收了不少粮食?具体多少?可有虚报?”语气中充满了怀疑。
赵小满神色不变,侧身引路:“吏官请看,粮食俱在于此,可当场核验。”
粮吏跟着她走进院子,当看到那三座虽然品种混杂、但数量确实骇人的粮堆时,他的眼睛瞬间瞪大了,官腔也忘了打,失声惊呼:“这……这都是那十亩地出的?!”
他快步上前,抓起一把高粱,颗粒饱满沉手;又捧起一捧大豆,圆润无杂;再看看那黑褐的荞麦,也是实实在在。
他难以置信地拿出算盘,根据赵小满报出的数字和本地惯常的亩产快速计算。算盘珠子噼啪作响,越算他的脸色越是惊疑不定。
算完了。
他抬起头,看着赵小满,又看看周围那些虽然紧张却挺直腰板的妇人,脸上的傲慢和怀疑早已被巨大的震惊所取代,喃喃道:“十亩砾石地……高粱十五石,豆五石,荞麦八石……这……这怎么可能……”
这产量,远超县里最好的上等水田!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奇事!
他下意识地翻动账册,找到了记录这片弃耕地的页面,上面还标注着“下下等,几近无产”的字样。眼前的现实,将这冰冷的评语击得粉碎!
粮吏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惊涛骇浪,再次看向赵小满的眼神,已经完全不同,带上了几分敬畏和探究:“你……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赵小满平静地回答:“改良土壤,引水灌溉,豆高间作,抢种荞麦,精耕细作,不敢懈怠。”
话语简单,背后却是数不尽的汗水和智慧。
粮吏沉默了。他仔细查看了地里的茬口和土壤情况,又去溪边看了那架奇特的水车,最终,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他在账册上郑重地写下了新的记录,并盖上了自己的印鉴。
他知道,这件事,必须立刻上报县令大人。这已不仅仅是多收了几石粮的问题,这或许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能在贫瘠土地上创造奇迹的耕作方法!
产量核爆,惊动县衙。
立身堂的名声,伴随着这惊人的产出,第一次,以正面而非悍勇的形象,传入了官府的耳中。
生存的答卷,她们用粮食,写出了最铿锵有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