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荒村被卖女:握锄头砸烂重男轻女 > 第176章 童工争议

第176章 童工争议(1/2)

目录

“护苗塾”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散了倒春寒留在人们心头的部分冰霜,也让立身堂成为了赵家屯乃至周边村落某种意义上的“希望中心”。每日晌午后,院子里总是人头攒动,求知若渴的农户、挥汗如雨的帮工,与一座座新掘的窖坑、新搭的棚架交织成一幅繁忙而充满生机的画卷。各种品类的种子在妇人们手中流转、记录、珍藏,仿佛收藏着无数个未来的秋天。

然而,这蓬勃生长的生机与开放性,也吸引了一些不那么纯粹的目光。赵家屯及附近,总有那么几户家底相对殷实、平日里惯于精打细算、甚至有些刻薄的富户。他们或许不曾像陈三那般欺行霸市,但也绝不愿见到泥腿子们,尤其是那些他们眼中的“娘们”和“弱户”,掌握着什么独门的、可能改变力量对比的技艺。

直接派人去学?拉不下那个脸,也舍不得出那“一捧好种”或“半日工”——尽管这束修微乎其微。但眼看着左邻右舍都开始挖窖搭棚,地里似乎真能捣鼓出点不怕寒的苗来,他们又心痒难耐,坐立不安。

于是,一种迂回而算计的策略出现了。

几日来,赵小满和授课的妇人们逐渐注意到,前来学习的人群里,混进了一些格外“年轻”的面孔。多是十岁上下、面黄肌瘦、眼神躲闪的**小童**。他们往往怯生生地跟在其他大人后面,或者独自一人缩在角落,既不主动上前交束修(似乎也不知道该交什么),也不提问,只是瞪大了眼睛,拼命地看,努力地听,小手还时不时在地上比划模仿。

起初,妇人们只当是谁家孩子好奇,或者大人忙不过来让孩子先来占位听着,并未在意,甚至有些心软的还会塞给孩子一块菜饼子。

但次数多了,赵小满便察觉出了异样。这些孩子衣着虽旧,但细看料子却比寻常农户家孩子好些,而且他们听完就走,从不见他们家的大人来实践或帮工。她留了心,让刘氏悄悄打听。

这一打听,果然问出了蹊跷。这些孩子,多半是屯里或邻村那几户富户家的**小厮、仆童**!是被主家派来“偷师”的!主家们打得一手好算盘:让孩子来,既省了束修,孩子学了回去照样能干活传达,就算被发现了,一句“小孩子不懂事跑来玩”就能搪塞过去,还能顺便探听立身堂的虚实。

“呸!真不要脸!”刘氏气得啐了一口,“自家舍不得种籽舍不得力气,派个孩子来糊弄!拿咱们当傻子呢?”

其他妇人也纷纷附和,义愤填膺:“把他们撵出去!以后不准这些小鬼头进来!”

“对!咱们的技法是教给实在人救命的,不是给这些黑心肝的财主省钱的!”

群情激愤,都要求将这些“小细作”驱逐出境。

赵小满却沉默着,目光落在一个刚刚被同伴拉走、还不住回头望向暖棚的瘦弱小厮身上。那孩子眼神里有好奇,有渴望,但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惊恐和麻木。

直接驱赶,是最简单痛快的做法。但然后呢?富户们学不到技术,会不会心生怨恨,暗中使绊子?这些孩子回去,会不会因为“办事不力”而遭到主人的打骂虐待?

而且……这些孩子,难道不也是这世道下的可怜人吗?他们被当作工具驱使,何尝有过选择的权利?

一个更为复杂、也更具深意的念头在她脑中逐渐成型。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泄露的危机,更是一个机会,一个将某些更沉重、更黑暗的东西摊开到阳光下的机会。

她抬手止住了众人的喧哗,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撵出去,容易。但撵不走人心里的算计,也救不了这些被当枪使的孩子。”

众人安静下来,不解地看着她。

“他们想学,可以。”赵小满的目光变得锐利,“但既然派来的是‘童工’,那就得按‘童工’的规矩来办!”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

“从明天起,再有富户派家中仆童、小厮来学者,一概不收束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