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宗族崩塌(2/2)
就在族老们焦头烂额之际,一天深夜,风雨大作。伴随着一声令人牙酸的、如同巨木断裂的脆响,和紧接着轰隆的坍塌声,赵氏宗祠的正殿一角,那根早已倾斜的立柱终于彻底支撑不住,连带着一片屋顶和沉重的房梁,塌了下来!
巨响惊醒了半个屯子。
人们举着油灯、火把冒雨赶来,看到的是一片狼藉。断椽碎瓦堆积如山,泥水横流,祖宗牌位虽然被及时抢出,未受大的损坏,但昔日庄严肃穆的正殿,已然破开了一个狰狞的大洞,冷风裹着雨水倒灌进去,吹得残存的布幔疯狂舞动,如同鬼魅。
三叔公被人搀扶着赶到现场,看到这惨状,老脸煞白,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直接晕厥过去。
祠堂,真的塌了。
物理的坍塌,象征着精神支柱的彻底倾颓。
抢救出来的牌位暂时安置在偏殿,但修缮所需的人力物力,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族老们尝试再次募捐,甚至近乎哀求,但回应者依旧寥寥。屯民们或许同情,但更多的是现实的无奈。
就在这时,一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传了出来。
为了筹措最基本的修缮费用(哪怕只是先堵住那个破洞),以三叔公为首的几位族老,在经过激烈的、充满羞耻的争论后,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屈辱的决定:变卖祠堂里一些“非核心”的旧物。
而他们选中的第一件变卖品,竟然是悬挂在偏殿墙上的一块旧匾额!
那匾额黑底金字,上面写着四个遒劲的大字——“贞烈传家”!
这块匾,是多年前一位赵氏先祖,因家中婆媳二人守寡多年、抚养幼子成才、被官府旌表“贞烈”而获赐的。它一直被挂在祠堂偏殿,是赵氏一族崇尚节烈、注重女德的重要象征,也是族老们时常用来训诫族中女子的“活教材”。
如今,这块象征着宗族道德标杆的匾额,却被族老们亲手取下,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仿佛想保留最后一丝体面),然后派人偷偷运往邻镇的古玩店或当铺,试图换回几石救急的粮食或些许银钱。
“贞烈传家”的匾额,最终能换多少粮食,无人得知。但此举本身,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所有还固守旧观念的人脸上。
当“贞烈”需要被变卖来换取维系宗族实体存在的粮食时,它所代表的道德教条,还剩多少说服力?当宗族连自己的祠堂都无法保全,需要靠出卖象征荣誉的匾额度日时,它的权威,又还剩下几分?
消息不胫而走,屯民们闻之,反应各异。有人摇头叹息,觉得辱没了祖宗;有人暗自冷笑,觉得早该如此;更多的人,则是麻木。在生存面前,一块匾额的价值,似乎确实比不上几顿饱饭。
赵小满听闻此事时,正在立身堂核对账目。她沉默了片刻,脸上无喜无悲,只对前来告知的王二婶淡淡说了一句:“知道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宗族崩塌,始于漏雨,终于塌梁。卖匾换粮,“贞烈”不敌饥肠辘辘。实体的腐朽与象征的沦丧同步发生,标志着以血缘和旧道德为纽带的宗法秩序,在现实的无情冲击下,正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赵家屯的天空下,一片旧瓦砾正在堆积,而新的秩序,已在废墟的缝隙间,悄然萌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