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荒村被卖女:握锄头砸烂重男轻女 > 第247章 童谣换天

第247章 童谣换天(1/2)

目录

“稼穑娘娘”的香火,如同无声的宣言,在赵家屯的上空袅袅不散。它并未刻意挑战什么,却以一种柔和而坚定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悄然重塑着人们,尤其是女性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祠堂的废墟和土地庙的冷清,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旧的时代正被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静静地推向历史的角落。

变革的涟漪,最先往往体现在最天真、也最敏锐的孩童身上。他们尚未被繁复的礼教完全束缚,心灵如同洁净的宣纸,最能直观地感受和反映周遭环境的变迁。

不知从何时起,一首新的童谣,开始像春风中的蒲公英种子,在赵家屯的田间地头、巷尾院落间流传开来。起初只是几个胆大的孩子在嬉闹时,含糊不清地哼唱几句,很快,便如同野火般,在孩童间迅速传开,变成了他们游戏时最流行的口号。

那童谣的词句简单直白,节奏明快,甚至带着几分孩童式的蛮横与天真,却像一把锋利的锥子,刺破了屯子里许多成年人刻意维持的沉默:

“赵家女,开新天,

不要爹娘要良田!

良田能长金麦穗,

爹娘只会分碗边!

赵家女,力气大,

赶跑蝗虫顶呱呱!

皇帝爷爷夸她好,

气得老爹干瞪眼!

开新天,换新地,

娘娘教咱写名字!

有了田,有了契,

谁也不敢再欺负你!

啦啦啦,啦啦啦,

不要爹娘要良田!

啦啦啦,啦啦啦,

赵家女,开新天!”

孩童们三五成群,拍着手,跳着脚,用清脆稚嫩的嗓音,反复吟唱着这几句在他们看来或许只是好玩顺口的词句。他们不一定完全理解“不要爹娘”背后复杂残酷的伦理冲突,也不一定明白“开新天”所象征的深刻社会变革,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屯子里气氛的变化:立身堂的阿姨姐姐们能干活、能争理、能换来粮食,连皇帝都给了金匾;而有些爹娘,好像……确实不如一块能长出粮食的田可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