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童谣新律(1/2)
赵四被当众鞭笞的惨状和赵大嫂家分红被罚没的严厉处置,如同一声炸雷,不仅震慑了巾帼农社内部所有心存侥幸者,其冲击波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周边村落扩散。人们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议论的不再仅仅是农社分粮的盛况,更多的是那二十鞭响和那句冰冷彻骨的“巾帼地,不容鼠窃”。
然而,真正将这场风波及其背后象征的秩序变革,以最通俗、最富穿透力的方式,植入寻常百姓心田的,并非官府的布告或士绅的议论,而是一股悄然兴起、继而席卷一切的民间舆论力量——童谣。
不知始于哪个机灵鬼的编排,或许是在河边洗衣的妇人愤懑于家中男人偷拿换米钱时的发泄,或许是半大孩子模仿之前“换新天”童谣的戏谑之作,一首新的歌谣,如同雨后林间的菌子,悄无声息地冒了出来,并迅速变异、传播,其词句简单粗暴,节奏铿锵有力,带着一种乡村特有的、近乎野蛮的生命力:
“巾帼社,分粮明,
勺子舀,秤杆平。
谁家女子入了股,
腰杆挺直敢大声!
男偷粮,鼠眼睛,
逮住了,不留情!
二十鞭子啪啪响,
罚没分红哭丧灵!
巾帼社,规矩硬,
男偷一粒打断筋!
要想吃饭手干净,
婆娘掌契才安稳!”
这童谣相比之前的“换新天”,少了些理想色彩,多了几分赤裸裸的警示和威慑。尤其是“男偷一粒打断筋”这一句,夸张而狠辣,却恰恰迎合了底层民众对“公平”和“报应”最直接的理解,也精准地戳中了许多家庭内部因财产权悄然转移而产生的微妙紧张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