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天尺现世(2/2)
而“分水尺”则相对简单些。选用一根笔直、不易变形的硬木,剥去树皮,打磨光滑,以农社自定的“巾帼寸”为单位,刻上清晰的刻度。观测时,将木尺牢固插入河床,选择一段平直河道,在上游固定位置投放轻质标记物(如涂抹醒目的小木片),由专人持简易沙漏计时,另一人则在“分水尺”旁观测标记物通过两个固定刻度的时间,从而计算流速。
数日之后,两件前所未有的器具打造完成。
赵小满亲自带领一队人,将“巾帼晷”安置在赵家屯与李家村交界处、一处开阔且无遮挡的公共地带。同时,在双方有争议的河段,分别插下了数根“分水尺”。
此举立刻引起了上游李家村人的注意和围观。他们看着那奇特的石臼和玉浮标,看着河中立起的刻尺,议论纷纷,不明所以。
赵小满当众宣布了这两件“天尺”的用途与观测方法,并邀请李家村派出代表,与农社人员一同,每日定时观测记录“巾帼晷”的蒸腾量,以及各河段“分水尺”显示的流速数据。
起初,李家村人将信将疑,甚至有人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农社故弄玄虚。但耐不住好奇,也有几个略通文墨、或是心中尚存公道的村民,开始参与观测。
日复一日,数据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
“巾帼晷”显示,在酷烈的午时,一个时辰内,石臼中的水面竟能下降近“半指”深!(农社自定刻度,约合半厘米)
“分水尺”则清晰地表明,河流在上游平缓处流速缓慢,而流经赵家屯水闸附近时,因河道收束,流速明显加快。
赵小满让人将每日观测的数据,用炭笔整齐地抄录在一块巨大的木板上,就立在“巾帼晷”旁边,公开示众。
看着那板上日益累积的数据,看着“巾帼晷”中真切下降的水位,再看看头顶毒辣的日头和自家田里奄奄一息的秧苗,越来越多的李家村人沉默了。
事实胜于雄辩。
这“天尺”量出的,不仅是水的消逝,更是旱情的严峻,无形中也量出了胡里正那“申时放水”裁决的荒谬绝伦!
天尺现世,数据说话。“巾帼晷”与“分水尺”的出现,以最直观、最无可辩驳的方式,将抽象的水资源争夺,拉回到了科学与事实的层面。它们如同两只冷静的眼睛,注视着苍穹与河流,记录着自然的律动,也映照着人间的纷争。虽然尚未能立刻化解仇恨与对立,但一颗基于事实、追求真正公平的种子,已经随着这些冰冷的数据,悄然埋入了干涸的土地。赵小满知道,要让人信服,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运用这“天尺”量出的结果,制定出能让各方接受的分水方案,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