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专辑发行(2/2)
那个混混头子并没有把实情告诉莎宝亮,主要是因为钱他收了就不想吐出来,什么道上规矩,被打了一顿人就老实了。
剧组看到王轩这么难搞就想放弃这首歌,但最终还是由于宝三的坚持,还是答应了王轩的要求。
为了了解王轩的编曲思路,宝三还特意找来王轩探讨了一番,不禁惺惺相惜,特别是听完《江南》,只觉得此子非池中之物。
起了收徒之心,被王轩以打哈哈的方式敷衍过去了。
王轩本人很不喜欢这种师徒关系。毕竟我也不需要你教我啥,我纯亏啊。纯吃亏的事,王轩是万万不能干的,你说有了师徒名分就能借助师父人脉取得发展。
家人们这又不是你给导师当牛做马,换来导师带你发论文,这才是有效的师生关系。
至于传统意义的拜师,王轩不需要,所谓的人脉顶多让王轩能在内地举办的颁奖典礼有点优先权。
但懂的都懂,华语乐坛最有分量的奖,不论你主观上愿不愿意,客观上最受认可的还是台湾的金曲奖。
关键能不能得奖不是最重要的,歌曲能火就成。而能火的歌曲都在王轩脑子里,不需要师父。
说到出专辑,看起来很简单,写歌、录歌、发歌就行。这一套是自媒体时代的打法,微博、逗音等平台买点热搜,歌手本人发短视频,玩梗搞热度,一般只要质量不错,就会小火。
但现在这个时代就有些复杂了,第一步同样是写歌,包括作词作曲编曲,然后也是录歌,录歌就有根本性的不同了,当今制作歌曲主要是以硬件为主,这才导致制作成本较高。
二十年后就主要以软件为主了,一个ipad就能搞定,这也给了有些人钻空子,用ai批量制作歌曲然后上传Spotify靠分成赚钱,只要你上传的够多够快,自然流量带来的播放量就能让你赚到钱。当然,你要是连spotify是啥都不知道,那当我没说。
录歌的硬件要求就非常高了,除了录音棚,还要声卡、电脑、麦克风、监听设备等等。这些东西一套下来就得三万块左右。
别觉得少,2年制作张专辑磁带加张cd的总成本范围为7.2万-12.1万元,若采用“基础材质+简单印刷+大厂批量生产”,实际成本更接近8万-10万元;若追求高材质或复杂工艺,成本可能突破12万元
专辑备完货,简单算下来,磁带一盒成本大概2.5元,cd一张4元左右,总共花了9万出头。这些都是出厂价。
王权通过自己公司的发行渠道,联系音像店、书店等,出货价是5元一个磁带,8元一张cd。当然这些人出钱进货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没卖出的货,幸福唱片都得原价回收。
这年头就是这样,渠道为王。至于进货后他们的卖多少钱,那就取决于老板们个人智慧了,一开始定价肯定远低于大牌明星,后续随行情而定。主打一个稳赚不赔。
货备好后,王轩自己就买了几十盒磁带,毕竟穿越至今还是认识一些人的,黄博,高媛媛还有倚天剧组的一些人。王轩都得一一送上专辑,同样也可以借着他们宣传宣传。
专辑的主打就是《江南》,光盘和磁带的包装,满满都是《江南》的名字,以及歌词和歌曲介绍。
为此王权这家伙特意让王轩拍了帅照,不仅专辑包装上有,进货商们都各自免费领取了王轩的帅照。在王权的三寸不烂之舌的攻势下,还有些老板主动把王轩贴在门口。这种最佳宣传位都得靠自己争取。
该说不说王权这个爱白天玩耍的老板还是有点宣传头脑的。
王权不仅有不算强的铺货渠道,同样也有电台的人脉关系,推荐一首歌还是够用的。当然最火的交通广播是上不了的,音乐之声也没戏,毕竟王轩没名气。最后上了京城音乐广播。
关系不到位没能上黄金段的节目,而是九点的《每日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