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专辑分成(2/2)
对于乐迷而言,他是那个带来新鲜感的原创歌手;对于公司而言,他是潜在的摇钱树;而对王轩自己而言,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回到王轩的资产情况,这才是他能拒绝幸福唱片合同的真正底气。按照一开始和王权谈妥的分成方案,专辑收入三七开,幸福唱片拿七,王轩拿三。看似不公平,但在新人时期,已经算是很照顾了。毕竟公司要出录音、发行、宣传等一系列成本。
等到九月中旬算账的时候,幸福唱片在扣除掉录音棚、包装、发行渠道等成本之后,整张专辑净收入大约八十三万。
按照比例,王轩分到了二十四万九千块。别看数字没有几十万、上百万那么吓人,但对于一个刚刚出道两个月的新人来说,这几乎就是天文数字。
要知道,当时很多年轻人刚毕业一个月工资才两三千块,王轩一张专辑就抵得上别人好几年辛苦。
再结合王轩在八月断断续续接的驻唱和小型演出,零零总总算下来,他的个人总资产差不多不到二十六万。这个数字放在现在的京城,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一笔资金。
对比一下今年的房价,就更直观了。这时候京城的均价还停留在四千多一平米。换句话说,王轩完全可以买下一套五十平左右的小房子,哪怕是首付,也绰绰有余。很多年轻人奋斗十年都未必买得起房,王轩却在短短几个月就有了这个能力。
当然,王轩压根没想过买房。开玩笑,自己都穿越了,怎么可能满足于小两居?在他心里,起码得是别墅起步。与其现在急着锁死在房产里,不如把这笔钱留着,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后续的音乐投资,或者干脆留作周转资金。
与此同时,王轩的走红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趁着《江南》大火,各种商演邀约纷纷涌来。问题在于,王轩完全是跑单帮,没有公司包装,也没有经纪人。想要请他的人,只能通过幸福唱片找到王权。
王权心里门儿清:王轩没经纪人,那这个角色暂时就由自己来扮演吧。反正手里有资源,多少能捞点人情和好处。于是,所有联系王轩的商演、广告邀约,几乎都先过了王权这道关。
商演的邀约确实不少,从老太太过生日到小公司开业,再到一些品牌站台活动,都希望能请到王轩。
毕竟《江南》的热度摆在那儿,能请来王轩现场唱一首,就足以带动气氛。可王轩并不是来者不拒,他挑挑拣拣,很多邀约直接拒绝了。
尤其是那些打着“商演”名义的低端活动,比如某些不知名的保健品发布会,三无产品的广告代言,这些统统不接。原因很简单,王轩很清楚,自己的名声才刚刚建立,要是随便接这些“快钱”,将来影响口碑,就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真正正规的商家广告,也没那么容易找上王轩。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有所顾虑。对商家来说,广告代言是风险投资,他们更愿意找那些已经稳坐一线的歌手或者演员。
王轩虽然火,但谁能保证他不是昙花一现?要是下个月就没人听《江南》了,广告费岂不是打了水漂?
所以,这个阶段,王轩的主要收入还是靠专辑分成和商演的酬劳,而不是广告代言。即便如此,他的经济状况已经比大多数同龄人好太多。那年十八,兜里二十多个,人群中的他鹤立鸡群。
而且别忘了,这才只是开始。后续随着《江南》继续发酵,全国范围的销量和影响力只会更大。商演邀约也会越来越多,广告商也会逐渐转变态度。王轩要做的,就是稳住节奏,别被短期利益冲昏头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阶段的王轩已经走上了“自我运营”的道路。虽然没有公司,但他有歌,有市场,也有敏锐的判断力。只要方向不偏,他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